德州仪器 (TI) 宣布推出专为数码相机市场精心优化的达芬奇 (DaVinci™) 技术,为数码相机 (DSC) 制造商提供全面的软件可编程性和 硬连线解决方案等性能。该技术包含全新的高灵活度处理器、可支持全套数码相机系统的软件套件,以及由第三方提供的相机专用算法。
新型的处 理器拥有比前代产品高出三倍的性能,因而采用基于达芬奇技术处理器的数码相机能够拍摄出令人惊艳的高质量图像,使摄影者随时都能获得完美瞬间。无论是拍 照,还是拍摄高清 (HD) 视频方面,相机用户都将实现更高图象质量与快速处理速度的完美结合,同时还为 OEM 厂商添加自主知识产权预留了空间。
该处理器能够支持高达 1,600万象素的相机分辨率,可提供 30 帧/秒 (720P 分辨率) 以上的高清视频采集模式。该平台使 OEM 厂商能够独特地利用完全定制的软件图像管线或硬连线的图像管线进行影像采集,影像处理速度高达 75MP/秒。采集到的高清视频还能够在相机、 任何计算机显视器或 DLP® HDTV 等高清电视上迅速回放。
充裕的处理性能空间使相机处理快门时滞、启动时间、图片回放的能力毫不逊色于 D-SLR(数字单镜头反光),同时还可提供如下高级功能:
· 噪声过滤功能(高达 ISO 3200)可在低光环境下实现出众画面
· 即时红眼消除功能使消费者不再经历红眼困扰
· 高质量的视频截图打印功能使消费者能够真实再现每一个完美瞬间
· 视频与图像稳定性——不再出现模糊影像或抖动情况
· 内置图片编辑功能使消费者不通过 PC 即可对照片进行编辑,并直接从相机进行打印
· 无线的相片传输功能消除了使用各种线缆的麻烦
该 款创新型处理器拥有高度的灵活性,能够使 OEM 厂商以极低的成本快速而轻松地推出独树一帜的产品与软件,而不会降低与硬连线产品相关的性能,如 ASIC。以前,想获得高灵活性可编程解决方案的制造商常常抱怨,和硬连线相比,在软件中处理与运行算法相关的速度太慢。有了达芬奇,这种情况将不复存 在。拥有该新型处理器,实时处理再也不会发生延迟问题。数码相机可实时处理高清影像,并能够直接将图像存储至内存卡,无需缓冲,速度比市场现有解决方案快 一倍。采用达芬奇技术的制造商能够在其数码相机设计中实施自主知识产权,这使其与最强的竞争产品相比能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定制创新方案。此外,制造商还能 够在不影响产品上市进程的情况下无缝嵌入 TI 802.11 b/g WLAN 解决方案。
除了该处理器之外,TI 还可提供全套 的软件套件如:外设驱动器、视频与音频编解码器、相机专用算法、API、芯片与电路板支持库、GUI 开发工具以及开发框架等。此外,TI 还与可提供如 下相机专用算法的第三方伙伴展开了广泛的合作,这些算法包括红眼消除软件、额外视频编解码器、操作系统、WLAN/蓝牙软件协议栈等。
About optics,imaging and related technology. Mainly in English.
Monday, January 29, 2007
Monday, November 13, 2006
位卑未敢忘忧国:杭州的陆游
说起陆游,一般人都称之为“爱国主义诗人”,然而,这只是从文学角度评价的一个有失简单的结论。其实,陆游不仅仅是文学的,他更是思想的、人文的、政治的,乃至军事的,而这些又都与当时的我国首都——南宋京城杭州密切有关,所以,杭州对陆游来说,有着更特别与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杭州来说,南宋英杰应该是:武有岳飞,文有陆游。然由于种种原因,陆游在今天的杭州并未受到他应该受到的重视,陆游的思想与人文精神也未得到弘扬,因此,提出“杭州的陆游”,是一种以杭州的视角重新考察陆游的新视野,以便用丰富的史料揭示出陆游之于杭州的重要性,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陆游,进而让陆游在杭州得到应有的纪念地位,其文化成就与思想精神也能得到更好的研究与弘扬。可以说,研究杭州文史者,以及杭州市民,是不可不知陆游的,他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与国家与杭州紧密相连,他有关杭州的诗文,更是杭州历史的重要部分与宝贵的文化财富。
一、少小遭乱到杭州
要说陆游与杭州的紧密关系,首先就体现在陆游曾无数次来到杭州,以及在杭州成就了许多重要事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五十二岁后自号放翁。其虽为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但一生与杭州的关系,却远远超过了故乡。杭州当时是丢失了中原大地的南宋朝廷的临时京都,故称“行在所”或“临安”,皇宫选址在杭州南面的凤凰山下,寓意为坐南向北不忘收复失地;而痛感“坡陀咸阳城,秦汉之故都,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安得从王师,迅扫迎皇舆,黄河与幽谷,四海通舟车。”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而积极主战,渴求“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二十抱此志”的陆游,也就命定地与杭州结下不解之缘。他曾无数次来到杭州,每次都迫切希望朝廷能理解他认识他,委以重任,实现抗金复土心愿,但伴随陆游杭州之行的,多的是失意与挫折。虽如此,陆游却从未放弃志向和抱负,而且事实上,喊出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也确曾深刻地影响了朝廷决策和当时时局。
自然,陆游来杭州的确切次数是无法考证的,但明确有记的就已不下于十数次,且每次都促成他命运的重大转折,他生命中最重要最辉煌的时刻是在杭州,他最重要的事迹也大都发生在杭州,可见杭州之于陆游的重要。有意思的是,追考陆游最早一次来杭州,竟然是在陆游二、三岁时,是他在首次踏上自己故乡之前,先到达了杭州,这是很意味深长的。
陆游生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十月十七日,这是一个金兵入侵,战乱将起的年代,他出生在父亲赴京上任路上,一叶风雨交迫的舟中,真是很有象征意义的。陆游父亲陆宰进京后被任命为京西路转运副使,负责泽州、潞州一带军队的给养,然第二年靖康元年四月,陆宰就突遭免职,一家人只得南归故里。其时正值金兵大军压境,北宋将亡,沿途兵荒马乱,陆游一家历尽艰辛苦难,终于渡过淮水,再由运河到达杭州,然后回到山阴。经历了这样的亡乱劫难,即使是“扶床踉跄出京华”的幼小陆游,也留下深刻痛楚,其长后追记:“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剑南诗稿》卷三十八《三山杜门作歌》)这应该就是陆游一生主战的最早根由。
二、数次投考住杭州
及长后,陆游又多次因赴京投考而到杭州。史载最早是南宋绍兴十年(1140),其时陆游十六岁,是与从兄静之、升之等赴临安(即杭州)应试的,结果不第。很难说这是陆游第几次到杭州,风华正茂的陆游常与同学少年一起出游,其有诗云:“我年十六游名场,灵芝(寺)借榻栖僧廊,钟声才定履声集,弟子堂上分两厢。灯笼一样薄蜡纸,莹如云母含清光,还家放学竟末暇,岁月已似奔车忙。”(《剑南诗稿》卷十五《灯笼》)
绍兴十三年(1143)秋天,已颇有文名时年十九岁的陆游又来到杭州,志在考上第二年的进士举,故在临安过年。绍兴十四年上元节,在临安过年的陆游与从舅唐仲俊等在京城观灯。南宋时杭州的灯节,是从正月十四日开始,至十六夜收灯,当时盛况据吴自牧《梦梁录》中记:“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竞夸华丽。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人都道玉漏频催,金鸡屡唱,兴犹未已。甚至饮酒醺醺,倩人扶着,堕翠遗簪,难以枚举。”陆游见识了京都繁华,也更激起爱国情怀,当年春试应进土举,在试卷中慷慨陈述,主张抗金,收复中原,却被当权的秦桧等主和派所排斥,又不第。回乡后与唐琬结婚,约二年后又被迫离婚。
绍兴二十三年(1153),二十九岁的陆游再度到杭州,是赴两浙转运司“锁厅试”的。按宋代规定,凡现任官应试进士,称为“锁厅试”,由于陆游其时已荫补为登仕郎,所以参加“锁厅试”,若通过这场省试,第二年就可参加殿试了。陆游为实现救国愿望,再次在试卷上宏论抗金,力主收复中原。这年省试主试官是两浙转运使陈阜卿,巧的是秦桧的孙子,已官居右文殿修撰的秦埙也来参加“锁厅试”,秦桧就要主考官将秦埙录为第一名,然陈阜卿看了试卷后,最终择定陆游为第一,秦桧遂大怒,并责罪于陈阜卿。
绍兴二十四年(1154),省试第一的陆游又来杭州,这次是参加礼部试,陆游在试卷里依然提出了坚决抗金、收复故土的主张,言词激昂,文句工整,是篇绝佳文章,但终因与大权在握的秦桧等主和派观点冲突,同时还因省试第一而遭秦桧嫉恨,所以被黜落。陆游当时愤慨记曰:“言语日益工,风节顾弗竞,杞柳为桮棬,此岂真物性。病夫背俗驰,梁甫时一咏,奈何七尺躯,贵贱视赵孟!”他对科第已是绝望了,而最后二句则明显针刺秦桧。晚年陆游曾补记此事:“陈阜卿先生为两浙转运司考试官,时秦丞相孙以右文殿修撰来就试,直欲首送,阜卿得予文卷,擢置第一,秦氏大怒。予明年既显黜,先生亦几蹈危机,偶秦公薨,遂已。”
三、获得举荐回杭州
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秦桧死,陆游这才摆脱了巨大的政治压迫阴影,整个朝廷,也逐步有了清明的气象。秦桧当道时被排挤的正气人物开始起用,陆游的老师曾幾即被起用为浙东提刑。曾幾对于陆游的人品学问都很赞赏,绍兴二十五年于上饶茶山赋闲时,就曾写信勉励陆游出仕。绍兴二十七年夏四月,正在知台州任上的曾幾被召赴行在,除直秘阁。他赴临安中途经绍兴时,曾与陆游相会,陆游在《送曾学士赴行在》诗中记有“四月送入都”句。十分关心民间疾苦的陆游,在诗中殷殷托请曾幾上任入对时,向皇帝面奏“民瘦”和“酷吏横”等问题,同时诗中也流露了他时不我待急欲出仕的心情:“流年不贷人,俯仰遂成昔。事贤要及时,感此我心侧。”“士生恨不用,得位忍辞责?”曾幾后有诗《还守台州次陆务观赠行韵》(《茶山集》卷一),告诫陆游“鸣声勿浪出,坐待轩皇伶。”可能曾幾赴京已推荐了陆游,心中有了“底”,故有如此之语。同年十月,曾幾又为秘书少监,陆游感到了希望。
绍兴二十八年(1158),三十四岁的陆游终于以恩荫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主簿虽是县官的属员,但已是正式的官了。在宁德时,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钱塘人樊茂实,非常赏识陆游的才华,更与陆游的爱国主战思想息息相通,故主动提出要写奏状推荐陆游,评语是“有声于时,不求闻达”。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对此作了记载:“予少时为福州宁德县主簿,提刑樊茂实以职状举予曰‘有声于时,不求闻达。’后数月,再见之,忽问曰:‘何不来取奏状?’予笑答之日:‘恐不称举词,故不敢。’茂实亦笑,顾书吏促发奏。然予竟不投也。”按当时做法,举荐奏状必须由被荐人自己到临安投递,可陆游还是把此事搁下,他认为既然“不求闻达”,又如何可自递奏状呢?可能樊茂实还是举荐了陆游,一年后,陆游自记“绍兴己卯庚辰之间,余为福州决曹”。而后不到一年,绍兴三十年正月初,他又调临安去了。陆游是从海道走的,到温州后登陆,再经过括苍、东阳北上,到达临安(杭州)。
四、任敕令所删定官
绍兴三十年(1160年)五月,三十六岁的陆游除敕令所删定官,主要工作是编纂公布的法令,地位并不高,是个小官,然而是京官,可以接近宋高宗赵构,有机会提出自己的主张(如希望赵构放弃妥协投降政策,励精图治,积蓄抗金力量等),让他很是欣然,而想起半生遭际,更是不胜感慨,故在谢启中说:“……伏念某独学寡闻,倦游不遂。澜翻记诵,愧口耳之徒劳;跌宕文辞,顾雕虫而自笑。低回久矣,感叹凄然:使有一人之见知,亦胜终身之不遇。然而禀资至薄,与世寡谐。在乡间,则里胥亭长之所叱诃;仕州县,则书佐铃下之所蹈藉。声名湮晦,衣食空无,方所向而辄穷,已分甘于永弃。侵寻末路,邂逅殊私,招之于众人鄙远之余,挈之正于半世浮沉之后。既赏音于一旦,又诵句于诸公,岂料前史之美谈,乃获此身之亲见。……重念某家世儒学,非有旗常钟鼎之勋;交友渔樵,又无金、张、许、史之助。特缘薄技,获齿诸生,形顾影以知归,口语心而誓报,死而后已,天实临之。”(《渭南文集》卷六《除删定官谢丞相启》)
在敕令所供职期间,陆游广交奇士,与一些要人也都有联系,尤其因住在百官宅,与周必大隔墙为邻,两人交往更是频繁。其记曰:“某绍兴庚辰(三十年),始至行在。见公于途,欣然倾盖。得居连墙,日接嘉话。每一相从,脱帽褫带。从容笑语,输写肝肺。邻家借酒,小圃锄菜,荧荧青灯,瘦影相对。西湖吊古,并辔共载,赋诗属文,颇极奇怪。淡交如水,久而不坏,各谓知心,绝出流辈。”(文集卷四十一《祭周益公文》)周必大后来做到丞相,封益国公,但他俩关系始终很好。
五、金兵南侵,力主抗敌与收复
当时,南宋统治者只图维持偏安,可金国国主完颜亮却正在加紧战备,打算一举消灭南宋。他命画匠把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一美景画在屏风上,再画上自己策马立于吴山绝顶的雄姿,还亲自题诗其上:“万里书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绍兴三十一年五月,高宗生日时,女真的贺生辰使带来了完颜亮的最后通碟:要宋人割让长江以北,要他们派遣大臣议和,最后是出兵的威胁,并说出宋钦宗赵桓已死的话来,赵构闻言嚎陶大哭,起身回宫,匆匆结束会见。战争已无可避免,丞相陈康伯传出高宗口谕:“今日更不问和与守,直问战当如何。”主战派终于得势,士气高涨。
当年七月十二日,陆游升迁大理司直兼宗正簿,任玉牒所史官。他的工作主要是为皇家纂修“玉牒”,以编年之体叙帝系而记其历数,凡政令、赏罚、封域、户口、丰凶、祥瑞之事皆须记载。九月间,完颜亮的大军自北南下了,一边分兵进攻川陕和荆襄两路,一边自己率领六十万军队直逼淮水清河口,号称百万。南宋刘錡的军队在皂角林和金人遭遇,打了个胜仗;而在广大沦陷区,爱国群众纷纷组织乡兵与金人作战,在正规军的配合下,十二月间,收复了高州、长水县、永宁县、寿安县,并终于攻克洛阳,极大地鼓舞了人心。当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立即作诗一首《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绎路梨花处处开。(《剑南诗稿》卷一)
陆游其时已迁任枢密院编修官,枢密院是南宋的军事领导机构,编修官名义上是担负编纂的职务,实际上还是担任秘书工作。在这段时间,陆游充分表现出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为国家安危而心忧焦虑,不断向赵构面陈乘胜追击,收复中原的一些方略,甚至数次“泪溅龙床请北征”,准备随时荷戈上战场,虽未如愿,但一直心系战场,积极参与了一些战事重要文件起草等工作,并提出有益的建议:如力陈大将杨存中不宜久掌禁中的军队,造成贵幸擅权的局面,主张罢免他。由于此建议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迫使赵构于绍兴三十二年正月罢免了杨存中的职务,解除了他的兵权。此外还提出很多关系到用人以及行政方面的建议,如官职的任免应建立制度,避免混乱;应选德才兼备者担任监察人员;废除凌迟之刑;禁止富官领养子,使幼童免遭刀锯……等等。十二月底,女真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被部下杀死,宋军得以顺利收复两淮州郡,宋金双方仍旧以淮水为界,与完颜亮南侵前一样。
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天,满怀胜利喜悦的陆游,把家眷也接到临安,写了《喜小儿辈到行在》诗,其中有“从今父子见太平,花前饮水勿饮酒”之句,颇有些家国将兴的自信。然不久,赵构就又想求和,朝廷上爆发了一次主和与主战之争,陆游写了《代乞分兵取山东札子》呈上,提出自己对收复失地的作战方略等,但未得到朝廷重视。二月,陆游在《送七兄赴扬州帅幕》诗中曰:“初报边烽近石头,旋闻胡马集瓜洲,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急雷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他回顾了金军进逼时自己的急切忧愤情状,痛切自己的良策因人微言轻而不被采纳。而就在这一月,抗金名将刘錡,在临安都亭驿呕血而死。相传完颜亮发兵时,曾历举宋将姓名,让将领报名迎战,可一提到刘錡,大家都不吭声了,完颜亮这才决定自己应战。刘錡军队路过镇江时,全城焚香迎接,不幸刘錡其时已衰病缠绵,在前线,有时他只能喝一口粥,可他还是尽力支持,直到最后赢得胜利。闻知噩耗的陆游黯然写下《刘太尉挽歌辞》:“羌胡忘复育,师旅备非常,南服更旄节,中军铸印章。驰书谕燕赵,开府冠侯王,赫赫今何在?门庭冷似霜。坚壁临江日,人疑制敌疏,安知百万虏,锐尽浃旬余?智出常情表,功如定计初,云何媢公者,不置箧中书?”陆游在为刘錡赞功抱屈的同时,也流露出自己无法领兵击金的深深遗憾。在新的胜利形势下,赵构仍旧患着“恐金病”,他非但不利用时机去追歼敌人,反而旧调重弹,坚持与金和议。而陆游也因为直谏,冒犯了赵构,于五月被罢职回乡。
六、重回杭州任要职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赵构退居德寿宫,宋孝宗赵眘(shen)即位。赵眘初时尚有一股锐气,以收复故土为己任,起用了主战派老将张浚为江淮宣抚使,意在筹划北伐而委以重任。陆游其时三十八岁,虽赋闲家居,而诗名外扬。一天,赵眘问起居郎周必大:“当今诗人谁能比得上李白?”周必大答曰“陆游”,从此陆游便得“小李白”美名。接着,宰相陈康伯及史浩、黄祖舜等赞陆游有才能,又推荐他文章写得好,熟悉古代的典章制度等,于是孝宗在便殿中召见了陆游,陆游乘机把自己的主张与复国方略等向孝宗一一陈说,孝宗深感满意,赞扬“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赐他为进士出身,并提拔为编类圣听所检讨官。陆游到圣听所后,结识了当时的名诗人范成大。范成大其时正担任秘书省正字,掌管校正文字的工作,二人以诗文相酬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隆兴元年(1163)正月,张浚进抠密使都督东西路军马。陆游与张浚门人王大川、王十朋等支持北伐,得到张浚的重视,故常常请陆游去“都堂”起草机要文书。陆游当时充满激情地撰拟文书,诏谕中原百姓奋起抗金,收复失地。并曾受朝廷最高部门“二府(中书省、枢密院)”之召,代为起草致西夏国书:请恢复联盟,共同抗金。(陆游《渭南文集》中《代二府与夏国书》和《蜡弹省札》二篇,就是当时的原稿)。然正在这时,陆游因参与反对两个受孝宗恩宠而专横弄权的奸佞小人,惹恼了赵眘,被调任镇江通判,而当时的镇江通判还未卸任,故他只好先回故乡山阴等候。临行时,范成大、周必大、韩无咎等人都为他送行,对他不能在他苦盼已久而即将来到的北伐中留京建功表示惋惜。范成大诗云:“边锁风雷动,军书日夜飞。功名袖中手,世事巧相违。”(《送陆务观编修监镇江郡归会稽待阙》);韩无咎也有《送陆务观得倅镇江还越》诗,其中两句是“烧域赤口(喻谗言)知何事,许国丹心惜末酬”。陆游就这样很不愿意地离开临安,虽希望赵眘能改变主意让他留下来,但终究无望,只好满怀惆怅回到家乡。
从绍兴三十年到隆兴元年,陆游在临安的这四年,是他的政治思想孕育产生并确立的重要时期。由于身在朝堂,朝中诸事历历在目,且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某些重大事件的讨论,特别是多次受到高宗、孝宗的召见,在召见、轮对、廷对时,陆游每次都向皇帝坦陈政见,郑重写下了《拟上殿札子》、《上殿札子三首》、《条对状》等文稿,鲜明地阐述了他治国安邦的一系列政治思想,提出“美政”与“恤民”的政治主张,及“积蓄国力,收复失土”的复兴计划。当然,由于仕途中遭遇种种坎坷,特别是目击了朝中的黑暗,陆游也曾有灰心失望的时候,故“江湖之思”也曾一度滋长,如他把自己在京的居室命名为“烟艇”,并作《烟艇记》(《渭南文集》卷一七),表达了自己有“寄其趣于烟波洲岛苍茫杳霭之间”的隐逸倾向。
陆游回乡时期,曾幾也正好住在会稽禹迹寺,所以师生二人常在一起喝酒、下棋,切磋诗艺,直到隆兴二年(1164)二月,陆游才到镇江任职。但不久,张浚伐金,师溃于符离(今安徽宿县北),六月,张浚被贬。未几,朝廷又起用张浚都督江淮军马,继续进行北伐。陆游在此期间力说张浚抗金,反对和议。隆兴二年(1164)八月,张浚病逝。而后,陆游就被主和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罪名,罢归山阴。
七、几度奉诏回杭州
乾道五年(1169),陆游闲赋四年后,才得以委任夔州通判,他很失望,迟迟于乾道六年(1170)闰五月十八日才从山阴动身赴任。五月二十日陆游先到达临安,向朝廷面辞,然后于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一连两天独自游览西湖,他这是在用心告别杭州,可见他对杭州的特殊感情与恋恋不舍情怀。他在日记中写道:“二十八日……出暗门,买小舟泛西湖,至长桥寺。予不至临安八年矣(应为六年),湖上园苑,竹、树皆老苍,高柳造天,僧寺益耸,而旧交多已散去,或贵不复相通,为之绝叹。”(陆游《入蜀记》)而行前,陆游还特地投诗给参知政事梁克家,表达了他虽胸怀大志,愿为国征战,却只能碌碌无为的悲痛心情,并坦陈此次远出任职完全是“辛苦为斗米”的无奈,虽如此,但为国报仇雪耻的心愿始终未灭,希望能“士各奋所长,儒生未宜鄙,覆毡草军书,不畏寒堕指。”
乾道八年(1172)正月,陆游亲赴战场的愿望终于将实现,他应主战的四川宣抚使王炎之召,出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与王炎积极筹划抗金,可好景不长,主和派施展阴谋,当年十月,王炎被召回临安,随即贬官;陆游则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淳熙三年(1176年),朝中有人以“不拘礼法,恃酒颓放”指控陆游,随即被罢了参议官,陆游十分愤慨,干脆自号“放翁”。
淳熙五年(1178年)正月,53岁的陆游正要赴叙州任,忽得诏令,孝宗赵眘召他回临安面对。陆游于当年七月回到临安,赵眘即在便殿召见了他,但并没有留他在朝中供职,而是任他为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公事,主管茶盐官卖和常平义仓。陆游对这次召对,是既激动又遗憾的,而对这次任命,更是大大出乎意料之外,他为此感到心冷。这种复杂心情,他在给钱运使、林少卿、苏给事的《启》及《福建到任谢表》(《渭南文集》卷一)中,都委婉地表达了出来。在稍后写的长诗《鹅湖夜坐书怀》中,还作了这样的回忆:“去年忝号召,五月触瞿唐,青衫暗欲尽,入对哀涕谤。”陆游在蜀之日,总在渴望有机会向孝宗倾吐抗金收复的主张,终于幸蒙召对,自然会慷慨痛陈而至哀涕滂沱。但孝宗显然对此已不太关心,所以陆游称之为“宣温之对”,颇为失望。而召对之后的职务安排,更是与他所愿北辙南辕:他志在抗金收复,赴北方驱敌,任命却是到南方管理茶叶经营。对陆游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使他深感寒心,所以他在《梦至成都怅然有作》中说:“世事转头谁料得,一官南去冷如冰!”
淳熙六年秋天,陆游又一次奉诏回临安,行至衢州时,思前想后,他突然心灰意冷起来,遂上疏朝廷,希望赐他一个管理某观某宫的名义,让他奉祠归故里,他不想再混迹于官场了。但赵眘没准,而是改任他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并免他回临安面奏。
淳熙七年五月,江西遭严重水灾,身为常平官的陆游,急于救灾而末征得朝廷同意,就开义仓赈济,结果受到弹劾。当年十一月,陆游被召还朝,在《乾封驿早行》诗中,他详记了此行的起程时间及途中艰辛状况。尽管已是“疲惫不可状”,但他仍在思考着应该向孝宗说些什么。可陆游哪里能想到,厄运竟再次捉弄了他!十二月,当陆游在进京的途中急急行进到严州寿昌县界时,在一个小小的江村中,他接到了孝宗的诏书:免于入奏,仍除外官。陆游百感交集,写了一首七律《行至严州寿昌县界得请许免入奏仍除外官感恩述怀》:“晓传尺一到江村,拜起朝衣渍泪痕。敢恨帝城如日远,喜闻天语似春温。翰林惟奉还山诏,湘水空招去国魂。圣主恩深何力报,时从天末望修门。”皇帝的诏书(诏板)长一尺一寸,故称“尺一”。关于“仍除外官”之事,陆游没有留下文字说明,但《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二九载:淳熙八年“三月二十七日,提举淮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陆游罢新任。以臣僚论游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屡遭物议故也。”这个“新任”应即陆游诗中所说的“外官”。壮志激烈的陆游又一次赋闲,回到了故乡山阴。
八、孩儿巷中留名诗
淳熙十三年(1186),经丞相王淮的提名,六十二岁的陆游被任为朝请大夫知严州军州事。陆游于二月到杭州入奏辞行,馆于西湖边上,当宋孝宗赵眘在延和殿召见他时,他即向赵眘上书言事,陈述百姓受残酷剥削的痛苦,主张:“郡县之政,治大姓宜详,治小民宜略;赋敛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之事,宜核大商。”并竭力主张积极备战,等待有利时机,不要安于和守。但这一番诤言,被赵眘轻描淡写地打发了:“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言辞中暗示陆游还是当个闲适诗人,而不要插手国事战事。陆游对此悻悻然,在《延和殿退朝口号》二首中曰:“雨余未肯放朝暾,穿仗恭承圣主恩。清跸传声徐御殿,紫衣引拜许龙门。徘徊漫结尧阶恋,零落难招楚泽魂。归去犹堪夸里巷,桐江新赐两朱轓。”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七月初,陆游到严州,任严州军州事,是管辖一州中建德、淳安、桐庐、遂安、寿吕、分水六个县军民工作的官吏。虽然这是一个比较贫困的地区,但陆游到职以后,认真履责,请求朝庭减免了百姓的租税,撰写《劝农文》,号召农家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期间做了一桩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删定自己的《剑南诗稿》并在严州刻印,同时还刻印了一些其他人的文史书籍。
淳熙十五年(1188)七月,六十四岁的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回到家乡山阴。十月,赵眘又召陆游入见廷对,而后批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起用陆游为军器少监,主管制造御前军器。陆游再次到临安(杭州)任京官,真是感慨万端,其《初到行在》诗曰:“六十之年又四年,也骑瘦马趁朝天;首阳柱下孰工拙,从事督邮俱圣贤。笔墨有时闲作戏,功名到底是无缘;都城处处园林好,不许山翁醉放颠。”由于朝廷无意作战,故军器监工作等于闲职,好在陆游在临安有不少诗友,还可和他们相互唱和,打发闲散时光。其时有《夜归》诗略记心境:“饮酒不尽觞,观棋不竟局;索马踏街鼓,仰视月桂木。疾弛沿河堤,不记几坊曲;到家四邻寂,往往睡已熟。天香余袅袅,佛灯犹煋煋;中庭虽一席,缓步意亦足。寒犬吠荆蓠,栖鹊起丛竹;市声从北来,始觉非林谷。却寻西窗书,开卷剪残烛;官闲居更远,一笑谢羁束。”
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孝宗赵眘在将传位于儿子前,考虑到陆游大才不可长期不用,而自己即将禅位,来日无多,乃亲降手批:除陆游为礼部郎。对此,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作了这样的记载:“上怜其才,旋即复用。未内禅,一日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上之除目,自公而止,其得上眷如此。”陆游因而对孝宗深怀知遇之恩。陆游的官阶官品随之升为朝议大夫(十五阶),正六品。礼部为尚书省六部之一,执掌国家关于礼乐、祭祀、朝会、学校教育、贡举等方面的政令与管理。宋代科举的省试(国家级考试)就是由礼部主持进行的,礼部郎中位次于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参与本部长官(尚书)、副长官治事。同时陆游还兼膳部检察,他在《渭南文集·跋松陵集》中记:“淳熙十六年四月二十六日,车驾幸景灵宫,予以礼部郎兼膳部检察,赐公卿食……时寓砖街巷街南小宅之南楼。清康熙《仁和志》载:“砖街巷,又名孩儿巷,宋时售泥孩儿于此,故名”。
同年七月,陆游又兼实录院检讨官,参与修撰《高宗实录》。按据《宋史·孝宗三》,宋高宗卒于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初八);次年五月丁巳(二十二日),诏修《高宗实录》。陆诗《望永思陵》有“晚叨秉笔记东巡”句,自注云:“淳熙末,上命群臣齐集文华阁,修《高宗实录》,游首被选。”故陆游在任礼部郎中期间,职事是非常繁忙的,常常“五更束带听朝鸡,出省还家日已西”(《出省》),参与修撰《高宗实录》后,事更繁剧,其《史院书事》云:“信史新修稿满床,牙签黄帕带丢香。”可见其忙。甚至有时深更半夜才能回家,其《夜归砖街巷书事》即写于此时:“近坊灯火如昼明,十里东风吹市声;远坊寂寂门尽闭,只有烟月无人行。谁家小楼歌恼依,余响缥缈萦帘拢;苦心自古乏真赏,此恨略与吾曹同。归来空斋卧凄冷,灯前病骨巉巉影;独吟古调遣谁听,聊与梅花分夜永。”这诗既描绘了杭州当时繁胜的京都夜况,又流露出诗人志不能伸的苦闷心境。
由于陆游积极主张抗金,写了不少抗金诗,而且这次进京后,他职位加重,诗名越扬,抗金收复的爱国思想表现得相当强烈,和满朝主和派明显冲突,他质问道:“渭桥耻末雪,孰谓弓可爱?”(《晨起有感》);其诗《我梦》记载他到京百日时做的一个奇梦:“我梦入烟海,初日如金熔,赤手骑怒鲸,横身当遏龙。”曲折反映出陆游不甘军器监的闲散,而志在上阵杀敌的心态,故诗末云:“平生击虏意,裂眦发上冲;尚可乘一障,凭谍观传烽。”而且,陆游并非空喊口号,他是务实的,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了解敌情,研究北方的军事地理。如淳熙十六年春,潘桎出使金国,陆游在送行时托他一路注意考察出兵的路线,要特别注意黄河上的军事要津孟津;同年秋,张同之出守滁州,又特别嘱托考察宋太祖当年奔袭清流关、攻克滁州的战场遗迹,并请他画出地图寄回来,以便研究关河防守问题。凡此,皆使主和派们惊恐不安。尤其是陆游给孝宗的一道《上殿札子》,谈到抗金、战备,极论金不可信,和不可恃,并且尖锐批评主和派。主和派官员已容不得陆游再在京都待下去了,淳熙十六年十一月底,陆游终于被人捏造罪名弹劾后,又一次被罢了官。
陆游早已知道罢官是迟早的事,故其诗《醉中浩歌罢戏书》云:“造物小儿如我何,还家依旧一渔蓑。”至此,又是陆游两袖清风归故乡的时候了。因一个月后是春节,罢官后的交割事务要耽搁些时间,当时家眷也都在杭州,陆游便在杭州过好年后,又滞留了一些时日,再迁家回乡。如此一来,倒留下了一篇描写杭城风情最精妙的千古绝唱《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曰:“陆放翁少时,调官临安,得句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传入禁中,思陵(赵构)称赏,由是知名。”宋元间人方回《桐江集》卷四《跋所抄陆放翁诗后》则曰:“予考之此诗在《剑南稿》十七卷,翁年六十二岁。刘后村《诗话》乃谓妙年行都所赋,思陵赏者,恐误,当攷。”由此,这首诗学界就有“早年所写”和“淳熙十三年所写”二说。
由于此诗写得那么从容淡然,呈现一位饱经世事的老人在阅尽人间沧桑后的平和,早年之说显然不符,故学界大都认同“淳熙十三年所写”说。然考诗句中有“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句,是罢官回家之语;而非淳熙十三年,在故乡已蛰居五年多,渴盼着为国效命的陆游“予以新定牧入奏行在”(陆游《天封寺记》)的新官上任等候殿辞之言。此其一;其二,陆游当年二月到杭州,殿辞后,还曾拜谢王淮丞相(陆游《知严州谢王丞相启》),拜会梁克家、周必大、杨万里、张鎡等一应旧友,并游览了西湖园林,张鎡还约陆游会饮,陆游在扇中题诗一首:“寒食清明数日中,西园春事又匆匆,梅花自避新桃李,不为高楼一笛风。”(陆游《饮张功父园戏题扇上》)故“回家已过暮春初”,“一架酴醾送晚春”(陆游《还家》),从时间上看,根本不符“清明可到家”之句。而在罢官回家及时间上与此诗相符的,唯有淳熙十六年底至十七年初的这次,可见这首名诗是陆游住在杭州孩儿巷时写的,时间应在淳熙十七年初。由于诗中两句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南宋杭州孩儿巷的风情,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故前几年,当传说为“陆游故居”的孩儿巷98号古宅将被拆毁,许多文化人就站了出来,以小楼深巷之名句,感召了国内外数万人到来观赏与投入保护,且直接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民间古建保护运动,可说是陆游之英魂不死!
九、断桥梅花香如故
嘉泰二年(1202年)五月,掌控朝廷大权,有抗金意图的韩侂(tuo)胄,以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及三朝史没有修完为名,让宋宁宗召陆游为直华文阁权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陆游虽蛰居故乡十三年之久,但京都政事他不但十分关注,并且也有所参与,期间还受朝廷数次加爵。这次出任,他是冲韩侂胄抗金而去的,他与韩有过一些接触,因韩主张抗金而对韩深有好感,故几年前还应邀到韩新建于临安的南园去,留下了一篇《南园记》。六月,已七十八岁高龄的陆游扶病离家,于六月十四日到临安,目睹繁华依然的京都,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六十年间几来往,都人谁解记衰翁!”(《武林》)。他在临安主持修史期间,因为年老,朝廷特许免于朝请,一应待遇非常优渥,住在六官宅第六位,他随山阴老学庵之称,将此处称为老学行庵,由此可知陆游对之是满意的。然陆游慢慢发现,韩侂胄虽有抗金之志,但更热衷权位,专横跋扈,植党营私,虽延揽了当时一批坚定的抗金之士,但更多还是装点门面,表面上器重自己,给自己以国史、实录、秘书监三职,又命自己提举佑神观,但与自己却绝口不谈恢复中原之事,把自己排斥于抗金活动之外。这一切不能不使陆游深深失望,以致时常寝食不安,极为苦闷。
嘉泰三年(1203)四月,陆游等人修成了孝宗、光宗两朝实录。进书后, 陆游便上疏要求致仕(类似今离休)。五月十四日,陆游带着太中大夫、宝摸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等衔头,离开临安,回到了山阴故乡。陆游对自己的这次出仕,感到非常后悔,他说:瘾老入朝元是错,期年决去已为迟。天公赋予谁能测,只吝功名不吝诗。”
嘉泰四年,陆游以太中大夫官衔致仕。开禧元年(1205年),朝廷准备北伐,陆游极力主战,然开禧三年宋败,陆游因而于嘉定元年(1208年)遭“薄责”落职,悲愤交加的陆游,次年在山阴病逝。他在去世前,写下了感人肺腑的《示儿》诗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从初生到至死,陆游的生命都是与杭州紧密相连的,他以一生的生命,大写了一个“人”字,他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更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不仅主张抗金,还要求美政,为民间疾苦呼吁,是个有真性情的人,敢喊出别人不敢喊出的声音来,而不惧怕遭到诬陷诽谤,乃至罢官等等,面对种种磨难、无奈,他九死不悔,可以说陆游是南宋时代最熠熠闪光的具有传统中华人文精神的文化人,是当时的一个伟大丰碑,一个伟大形象,远远高于比他官爵地位更高者。他以他自己的身体力行完成了一个文化人的文化使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陆游不但是个爱国主义精神的抗金英雄,而且还是我们杭州一个顶天立地的文化英雄,如果说抗清的英雄秋瑾可以立像于杭州西湖边上,那么抗金的英雄、文化伟人陆游也应该塑像于杭州孩儿巷中。而且,陆游还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人的社会责任感,他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句,至今都在激励人们勇于爱国,也正是在他的这种精神感召下,才有那么多人投入到孩儿巷98号的保卫战中。
陆游传世的作品有《剑南诗稿》85卷,计诗9220首,还有《渭南文集》50卷,以及《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内容几乎涉及南宋前半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故有“诗史”之称,其中就有大量杭州的文史记载。杭州西湖山水间,留下陆游许多足迹,他到过天竺,去过灵隐。还曾在冷泉亭中饮酒:“灵隐前,天竺后,鬼削神制作岩烛,冷泉亭中一尊洒,一日可敌千年寿。清明后,上巳前,千红万紫争妖娆。冬冬鼓声鞠场边,秋千一跳如登仙。人生得意须年少,白发龙钟空自笑。”(《西湖春游》);他还多次泛舟西湖:“呼船径截鸭头波,岸帻闲登玛瑙坡。弦管未嫌惊鹭起,尘埃无奈污花何。宦情不到渔蓑底,诗兴偏于野寺多。明日一藤龙井去,谁知伴我醉行歌。”(《自真珠园泛舟至孤山》)。在一次游西湖后陆游赋诗道:“逢着园林即款扉,酌泉鬻笋欲忘归;杨花正与人争路,鸠语还催雨点衣。古寺题名那复在,后生识面自应稀,惊心六十余年事,双塔依然在翠微。”六十余年事,即指岳飞冤狱,六十年后,陆游与岳飞遭遇不同,但心境相通,故陆游有“惊心”之叹。陆游有感于朝廷昏庸,仕途坎坷,曾作《卜算子·咏梅》词以抒不平之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然而,断桥今尤在,谁人记陆游?杭州缺失了对陆游的纪念!陆游有多方面的立体的杰出表现,是个具有中华人文精神的文化人,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在与陆游一生关系最为紧密的杭州,建陆游纪念馆,并推动形成“陆游学”十分迫切,至关重要,是以:惟愿孩儿巷,永久立放翁。
十、结语
本论文主要特点与结论是:
1、从头梳理了陆游在杭州的经历与事迹,是一种以杭州的角度重新考察陆游的新视野,从而凸显出一个“杭州的陆游”,对了解研究杭州文史及陆游,都有重大意义;
2、首次指出:陆游曾无数次来到杭州,而明确有记的就不下于十多次。有力地推翻了以往学界不作细考而随意定下的陆游来杭四次、六次、八次等说,不过笔者拒绝统计明确次数,因这是一个非常弱智的问题,首先,“明确有记”不等于“史无遗记”,所以,陆游究竟到杭州多少次,是个无法确定的问题;其次,我们今天景仰、纪念陆游,是因为他人格与精神的高大,他文学与思想的遗产丰厚,而一味纠缠陆游到杭州多少次,其实是一个用伪问题取代真问题的伪命题,削弱了对真命题的关注和深究;
3、对《临安春雨初霁》诗的写作时间作了考证,以有力的证据确定该诗不是原来公认的“写于淳熙十三年”,而应是写于淳熙十七年初,时居砖街巷,即今孩儿巷,从而确认,该诗中的“深巷”,指的正是孩儿巷,从而也首次提出了陆游研究的一个新说:陆游这次罢官后,是于淳熙十七年初的清明前回到故里的;
4、突破了以往仅仅评价陆游为爱国主义诗人、思想家的局限,认为:陆游有多方面的立体的杰出表现,尤其重要的是,陆游是个具有中华人文精神的文化人,其不少政治主张,至今都有借鉴意义,如:“郡县之政,治大姓宜详,治小民宜略;赋敛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之事,宜核大商。”而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人文思想和人格精神,更是一直在激励寻常百姓张扬社会责任感,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这诗句的最好继承与发扬,草民也应为国担责,而非只管一家个人之衣食;
5、鉴于以上种种,本文认为应该建立“陆游学”,以便对陆游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研究,无论是思想、政见、人文精神、文学成就、诗史的历史记录与重要价值、乃至在军事上的实践与论述,陆游都有卓越的作为,其内涵的丰厚与精神的深远,可以说是独步千秋的,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本文即为“陆游学”的开启之文,权作抛砖引玉,期待更多更好的研究文章!
知道“位卑未敢忘忧国”是谁的诗句吗?是陆游的!!!
说起陆游,一般人都称之为“爱国主义诗人”,然而,这只是从文学角度评价的一个有失简单的结论。其实,陆游不仅仅是文学的,他更是思想的、人文的、政治的,乃至军事的,而这些又都与当时的我国首都——南宋京城杭州密切有关,所以,杭州对陆游来说,有着更特别与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杭州来说,南宋英杰应该是:武有岳飞,文有陆游。然由于种种原因,陆游在今天的杭州并未受到他应该受到的重视,陆游的思想与人文精神也未得到弘扬,因此,提出“杭州的陆游”,是一种以杭州的视角重新考察陆游的新视野,以便用丰富的史料揭示出陆游之于杭州的重要性,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陆游,进而让陆游在杭州得到应有的纪念地位,其文化成就与思想精神也能得到更好的研究与弘扬。可以说,研究杭州文史者,以及杭州市民,是不可不知陆游的,他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与国家与杭州紧密相连,他有关杭州的诗文,更是杭州历史的重要部分与宝贵的文化财富。
一、少小遭乱到杭州
要说陆游与杭州的紧密关系,首先就体现在陆游曾无数次来到杭州,以及在杭州成就了许多重要事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五十二岁后自号放翁。其虽为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但一生与杭州的关系,却远远超过了故乡。杭州当时是丢失了中原大地的南宋朝廷的临时京都,故称“行在所”或“临安”,皇宫选址在杭州南面的凤凰山下,寓意为坐南向北不忘收复失地;而痛感“坡陀咸阳城,秦汉之故都,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安得从王师,迅扫迎皇舆,黄河与幽谷,四海通舟车。”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而积极主战,渴求“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二十抱此志”的陆游,也就命定地与杭州结下不解之缘。他曾无数次来到杭州,每次都迫切希望朝廷能理解他认识他,委以重任,实现抗金复土心愿,但伴随陆游杭州之行的,多的是失意与挫折。虽如此,陆游却从未放弃志向和抱负,而且事实上,喊出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也确曾深刻地影响了朝廷决策和当时时局。
自然,陆游来杭州的确切次数是无法考证的,但明确有记的就已不下于十数次,且每次都促成他命运的重大转折,他生命中最重要最辉煌的时刻是在杭州,他最重要的事迹也大都发生在杭州,可见杭州之于陆游的重要。有意思的是,追考陆游最早一次来杭州,竟然是在陆游二、三岁时,是他在首次踏上自己故乡之前,先到达了杭州,这是很意味深长的。
陆游生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十月十七日,这是一个金兵入侵,战乱将起的年代,他出生在父亲赴京上任路上,一叶风雨交迫的舟中,真是很有象征意义的。陆游父亲陆宰进京后被任命为京西路转运副使,负责泽州、潞州一带军队的给养,然第二年靖康元年四月,陆宰就突遭免职,一家人只得南归故里。其时正值金兵大军压境,北宋将亡,沿途兵荒马乱,陆游一家历尽艰辛苦难,终于渡过淮水,再由运河到达杭州,然后回到山阴。经历了这样的亡乱劫难,即使是“扶床踉跄出京华”的幼小陆游,也留下深刻痛楚,其长后追记:“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剑南诗稿》卷三十八《三山杜门作歌》)这应该就是陆游一生主战的最早根由。
二、数次投考住杭州
及长后,陆游又多次因赴京投考而到杭州。史载最早是南宋绍兴十年(1140),其时陆游十六岁,是与从兄静之、升之等赴临安(即杭州)应试的,结果不第。很难说这是陆游第几次到杭州,风华正茂的陆游常与同学少年一起出游,其有诗云:“我年十六游名场,灵芝(寺)借榻栖僧廊,钟声才定履声集,弟子堂上分两厢。灯笼一样薄蜡纸,莹如云母含清光,还家放学竟末暇,岁月已似奔车忙。”(《剑南诗稿》卷十五《灯笼》)
绍兴十三年(1143)秋天,已颇有文名时年十九岁的陆游又来到杭州,志在考上第二年的进士举,故在临安过年。绍兴十四年上元节,在临安过年的陆游与从舅唐仲俊等在京城观灯。南宋时杭州的灯节,是从正月十四日开始,至十六夜收灯,当时盛况据吴自牧《梦梁录》中记:“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竞夸华丽。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人都道玉漏频催,金鸡屡唱,兴犹未已。甚至饮酒醺醺,倩人扶着,堕翠遗簪,难以枚举。”陆游见识了京都繁华,也更激起爱国情怀,当年春试应进土举,在试卷中慷慨陈述,主张抗金,收复中原,却被当权的秦桧等主和派所排斥,又不第。回乡后与唐琬结婚,约二年后又被迫离婚。
绍兴二十三年(1153),二十九岁的陆游再度到杭州,是赴两浙转运司“锁厅试”的。按宋代规定,凡现任官应试进士,称为“锁厅试”,由于陆游其时已荫补为登仕郎,所以参加“锁厅试”,若通过这场省试,第二年就可参加殿试了。陆游为实现救国愿望,再次在试卷上宏论抗金,力主收复中原。这年省试主试官是两浙转运使陈阜卿,巧的是秦桧的孙子,已官居右文殿修撰的秦埙也来参加“锁厅试”,秦桧就要主考官将秦埙录为第一名,然陈阜卿看了试卷后,最终择定陆游为第一,秦桧遂大怒,并责罪于陈阜卿。
绍兴二十四年(1154),省试第一的陆游又来杭州,这次是参加礼部试,陆游在试卷里依然提出了坚决抗金、收复故土的主张,言词激昂,文句工整,是篇绝佳文章,但终因与大权在握的秦桧等主和派观点冲突,同时还因省试第一而遭秦桧嫉恨,所以被黜落。陆游当时愤慨记曰:“言语日益工,风节顾弗竞,杞柳为桮棬,此岂真物性。病夫背俗驰,梁甫时一咏,奈何七尺躯,贵贱视赵孟!”他对科第已是绝望了,而最后二句则明显针刺秦桧。晚年陆游曾补记此事:“陈阜卿先生为两浙转运司考试官,时秦丞相孙以右文殿修撰来就试,直欲首送,阜卿得予文卷,擢置第一,秦氏大怒。予明年既显黜,先生亦几蹈危机,偶秦公薨,遂已。”
三、获得举荐回杭州
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秦桧死,陆游这才摆脱了巨大的政治压迫阴影,整个朝廷,也逐步有了清明的气象。秦桧当道时被排挤的正气人物开始起用,陆游的老师曾幾即被起用为浙东提刑。曾幾对于陆游的人品学问都很赞赏,绍兴二十五年于上饶茶山赋闲时,就曾写信勉励陆游出仕。绍兴二十七年夏四月,正在知台州任上的曾幾被召赴行在,除直秘阁。他赴临安中途经绍兴时,曾与陆游相会,陆游在《送曾学士赴行在》诗中记有“四月送入都”句。十分关心民间疾苦的陆游,在诗中殷殷托请曾幾上任入对时,向皇帝面奏“民瘦”和“酷吏横”等问题,同时诗中也流露了他时不我待急欲出仕的心情:“流年不贷人,俯仰遂成昔。事贤要及时,感此我心侧。”“士生恨不用,得位忍辞责?”曾幾后有诗《还守台州次陆务观赠行韵》(《茶山集》卷一),告诫陆游“鸣声勿浪出,坐待轩皇伶。”可能曾幾赴京已推荐了陆游,心中有了“底”,故有如此之语。同年十月,曾幾又为秘书少监,陆游感到了希望。
绍兴二十八年(1158),三十四岁的陆游终于以恩荫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主簿虽是县官的属员,但已是正式的官了。在宁德时,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钱塘人樊茂实,非常赏识陆游的才华,更与陆游的爱国主战思想息息相通,故主动提出要写奏状推荐陆游,评语是“有声于时,不求闻达”。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对此作了记载:“予少时为福州宁德县主簿,提刑樊茂实以职状举予曰‘有声于时,不求闻达。’后数月,再见之,忽问曰:‘何不来取奏状?’予笑答之日:‘恐不称举词,故不敢。’茂实亦笑,顾书吏促发奏。然予竟不投也。”按当时做法,举荐奏状必须由被荐人自己到临安投递,可陆游还是把此事搁下,他认为既然“不求闻达”,又如何可自递奏状呢?可能樊茂实还是举荐了陆游,一年后,陆游自记“绍兴己卯庚辰之间,余为福州决曹”。而后不到一年,绍兴三十年正月初,他又调临安去了。陆游是从海道走的,到温州后登陆,再经过括苍、东阳北上,到达临安(杭州)。
四、任敕令所删定官
绍兴三十年(1160年)五月,三十六岁的陆游除敕令所删定官,主要工作是编纂公布的法令,地位并不高,是个小官,然而是京官,可以接近宋高宗赵构,有机会提出自己的主张(如希望赵构放弃妥协投降政策,励精图治,积蓄抗金力量等),让他很是欣然,而想起半生遭际,更是不胜感慨,故在谢启中说:“……伏念某独学寡闻,倦游不遂。澜翻记诵,愧口耳之徒劳;跌宕文辞,顾雕虫而自笑。低回久矣,感叹凄然:使有一人之见知,亦胜终身之不遇。然而禀资至薄,与世寡谐。在乡间,则里胥亭长之所叱诃;仕州县,则书佐铃下之所蹈藉。声名湮晦,衣食空无,方所向而辄穷,已分甘于永弃。侵寻末路,邂逅殊私,招之于众人鄙远之余,挈之正于半世浮沉之后。既赏音于一旦,又诵句于诸公,岂料前史之美谈,乃获此身之亲见。……重念某家世儒学,非有旗常钟鼎之勋;交友渔樵,又无金、张、许、史之助。特缘薄技,获齿诸生,形顾影以知归,口语心而誓报,死而后已,天实临之。”(《渭南文集》卷六《除删定官谢丞相启》)
在敕令所供职期间,陆游广交奇士,与一些要人也都有联系,尤其因住在百官宅,与周必大隔墙为邻,两人交往更是频繁。其记曰:“某绍兴庚辰(三十年),始至行在。见公于途,欣然倾盖。得居连墙,日接嘉话。每一相从,脱帽褫带。从容笑语,输写肝肺。邻家借酒,小圃锄菜,荧荧青灯,瘦影相对。西湖吊古,并辔共载,赋诗属文,颇极奇怪。淡交如水,久而不坏,各谓知心,绝出流辈。”(文集卷四十一《祭周益公文》)周必大后来做到丞相,封益国公,但他俩关系始终很好。
五、金兵南侵,力主抗敌与收复
当时,南宋统治者只图维持偏安,可金国国主完颜亮却正在加紧战备,打算一举消灭南宋。他命画匠把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一美景画在屏风上,再画上自己策马立于吴山绝顶的雄姿,还亲自题诗其上:“万里书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绍兴三十一年五月,高宗生日时,女真的贺生辰使带来了完颜亮的最后通碟:要宋人割让长江以北,要他们派遣大臣议和,最后是出兵的威胁,并说出宋钦宗赵桓已死的话来,赵构闻言嚎陶大哭,起身回宫,匆匆结束会见。战争已无可避免,丞相陈康伯传出高宗口谕:“今日更不问和与守,直问战当如何。”主战派终于得势,士气高涨。
当年七月十二日,陆游升迁大理司直兼宗正簿,任玉牒所史官。他的工作主要是为皇家纂修“玉牒”,以编年之体叙帝系而记其历数,凡政令、赏罚、封域、户口、丰凶、祥瑞之事皆须记载。九月间,完颜亮的大军自北南下了,一边分兵进攻川陕和荆襄两路,一边自己率领六十万军队直逼淮水清河口,号称百万。南宋刘錡的军队在皂角林和金人遭遇,打了个胜仗;而在广大沦陷区,爱国群众纷纷组织乡兵与金人作战,在正规军的配合下,十二月间,收复了高州、长水县、永宁县、寿安县,并终于攻克洛阳,极大地鼓舞了人心。当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立即作诗一首《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绎路梨花处处开。(《剑南诗稿》卷一)
陆游其时已迁任枢密院编修官,枢密院是南宋的军事领导机构,编修官名义上是担负编纂的职务,实际上还是担任秘书工作。在这段时间,陆游充分表现出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为国家安危而心忧焦虑,不断向赵构面陈乘胜追击,收复中原的一些方略,甚至数次“泪溅龙床请北征”,准备随时荷戈上战场,虽未如愿,但一直心系战场,积极参与了一些战事重要文件起草等工作,并提出有益的建议:如力陈大将杨存中不宜久掌禁中的军队,造成贵幸擅权的局面,主张罢免他。由于此建议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迫使赵构于绍兴三十二年正月罢免了杨存中的职务,解除了他的兵权。此外还提出很多关系到用人以及行政方面的建议,如官职的任免应建立制度,避免混乱;应选德才兼备者担任监察人员;废除凌迟之刑;禁止富官领养子,使幼童免遭刀锯……等等。十二月底,女真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被部下杀死,宋军得以顺利收复两淮州郡,宋金双方仍旧以淮水为界,与完颜亮南侵前一样。
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天,满怀胜利喜悦的陆游,把家眷也接到临安,写了《喜小儿辈到行在》诗,其中有“从今父子见太平,花前饮水勿饮酒”之句,颇有些家国将兴的自信。然不久,赵构就又想求和,朝廷上爆发了一次主和与主战之争,陆游写了《代乞分兵取山东札子》呈上,提出自己对收复失地的作战方略等,但未得到朝廷重视。二月,陆游在《送七兄赴扬州帅幕》诗中曰:“初报边烽近石头,旋闻胡马集瓜洲,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急雷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他回顾了金军进逼时自己的急切忧愤情状,痛切自己的良策因人微言轻而不被采纳。而就在这一月,抗金名将刘錡,在临安都亭驿呕血而死。相传完颜亮发兵时,曾历举宋将姓名,让将领报名迎战,可一提到刘錡,大家都不吭声了,完颜亮这才决定自己应战。刘錡军队路过镇江时,全城焚香迎接,不幸刘錡其时已衰病缠绵,在前线,有时他只能喝一口粥,可他还是尽力支持,直到最后赢得胜利。闻知噩耗的陆游黯然写下《刘太尉挽歌辞》:“羌胡忘复育,师旅备非常,南服更旄节,中军铸印章。驰书谕燕赵,开府冠侯王,赫赫今何在?门庭冷似霜。坚壁临江日,人疑制敌疏,安知百万虏,锐尽浃旬余?智出常情表,功如定计初,云何媢公者,不置箧中书?”陆游在为刘錡赞功抱屈的同时,也流露出自己无法领兵击金的深深遗憾。在新的胜利形势下,赵构仍旧患着“恐金病”,他非但不利用时机去追歼敌人,反而旧调重弹,坚持与金和议。而陆游也因为直谏,冒犯了赵构,于五月被罢职回乡。
六、重回杭州任要职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赵构退居德寿宫,宋孝宗赵眘(shen)即位。赵眘初时尚有一股锐气,以收复故土为己任,起用了主战派老将张浚为江淮宣抚使,意在筹划北伐而委以重任。陆游其时三十八岁,虽赋闲家居,而诗名外扬。一天,赵眘问起居郎周必大:“当今诗人谁能比得上李白?”周必大答曰“陆游”,从此陆游便得“小李白”美名。接着,宰相陈康伯及史浩、黄祖舜等赞陆游有才能,又推荐他文章写得好,熟悉古代的典章制度等,于是孝宗在便殿中召见了陆游,陆游乘机把自己的主张与复国方略等向孝宗一一陈说,孝宗深感满意,赞扬“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赐他为进士出身,并提拔为编类圣听所检讨官。陆游到圣听所后,结识了当时的名诗人范成大。范成大其时正担任秘书省正字,掌管校正文字的工作,二人以诗文相酬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隆兴元年(1163)正月,张浚进抠密使都督东西路军马。陆游与张浚门人王大川、王十朋等支持北伐,得到张浚的重视,故常常请陆游去“都堂”起草机要文书。陆游当时充满激情地撰拟文书,诏谕中原百姓奋起抗金,收复失地。并曾受朝廷最高部门“二府(中书省、枢密院)”之召,代为起草致西夏国书:请恢复联盟,共同抗金。(陆游《渭南文集》中《代二府与夏国书》和《蜡弹省札》二篇,就是当时的原稿)。然正在这时,陆游因参与反对两个受孝宗恩宠而专横弄权的奸佞小人,惹恼了赵眘,被调任镇江通判,而当时的镇江通判还未卸任,故他只好先回故乡山阴等候。临行时,范成大、周必大、韩无咎等人都为他送行,对他不能在他苦盼已久而即将来到的北伐中留京建功表示惋惜。范成大诗云:“边锁风雷动,军书日夜飞。功名袖中手,世事巧相违。”(《送陆务观编修监镇江郡归会稽待阙》);韩无咎也有《送陆务观得倅镇江还越》诗,其中两句是“烧域赤口(喻谗言)知何事,许国丹心惜末酬”。陆游就这样很不愿意地离开临安,虽希望赵眘能改变主意让他留下来,但终究无望,只好满怀惆怅回到家乡。
从绍兴三十年到隆兴元年,陆游在临安的这四年,是他的政治思想孕育产生并确立的重要时期。由于身在朝堂,朝中诸事历历在目,且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某些重大事件的讨论,特别是多次受到高宗、孝宗的召见,在召见、轮对、廷对时,陆游每次都向皇帝坦陈政见,郑重写下了《拟上殿札子》、《上殿札子三首》、《条对状》等文稿,鲜明地阐述了他治国安邦的一系列政治思想,提出“美政”与“恤民”的政治主张,及“积蓄国力,收复失土”的复兴计划。当然,由于仕途中遭遇种种坎坷,特别是目击了朝中的黑暗,陆游也曾有灰心失望的时候,故“江湖之思”也曾一度滋长,如他把自己在京的居室命名为“烟艇”,并作《烟艇记》(《渭南文集》卷一七),表达了自己有“寄其趣于烟波洲岛苍茫杳霭之间”的隐逸倾向。
陆游回乡时期,曾幾也正好住在会稽禹迹寺,所以师生二人常在一起喝酒、下棋,切磋诗艺,直到隆兴二年(1164)二月,陆游才到镇江任职。但不久,张浚伐金,师溃于符离(今安徽宿县北),六月,张浚被贬。未几,朝廷又起用张浚都督江淮军马,继续进行北伐。陆游在此期间力说张浚抗金,反对和议。隆兴二年(1164)八月,张浚病逝。而后,陆游就被主和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罪名,罢归山阴。
七、几度奉诏回杭州
乾道五年(1169),陆游闲赋四年后,才得以委任夔州通判,他很失望,迟迟于乾道六年(1170)闰五月十八日才从山阴动身赴任。五月二十日陆游先到达临安,向朝廷面辞,然后于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一连两天独自游览西湖,他这是在用心告别杭州,可见他对杭州的特殊感情与恋恋不舍情怀。他在日记中写道:“二十八日……出暗门,买小舟泛西湖,至长桥寺。予不至临安八年矣(应为六年),湖上园苑,竹、树皆老苍,高柳造天,僧寺益耸,而旧交多已散去,或贵不复相通,为之绝叹。”(陆游《入蜀记》)而行前,陆游还特地投诗给参知政事梁克家,表达了他虽胸怀大志,愿为国征战,却只能碌碌无为的悲痛心情,并坦陈此次远出任职完全是“辛苦为斗米”的无奈,虽如此,但为国报仇雪耻的心愿始终未灭,希望能“士各奋所长,儒生未宜鄙,覆毡草军书,不畏寒堕指。”
乾道八年(1172)正月,陆游亲赴战场的愿望终于将实现,他应主战的四川宣抚使王炎之召,出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与王炎积极筹划抗金,可好景不长,主和派施展阴谋,当年十月,王炎被召回临安,随即贬官;陆游则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淳熙三年(1176年),朝中有人以“不拘礼法,恃酒颓放”指控陆游,随即被罢了参议官,陆游十分愤慨,干脆自号“放翁”。
淳熙五年(1178年)正月,53岁的陆游正要赴叙州任,忽得诏令,孝宗赵眘召他回临安面对。陆游于当年七月回到临安,赵眘即在便殿召见了他,但并没有留他在朝中供职,而是任他为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公事,主管茶盐官卖和常平义仓。陆游对这次召对,是既激动又遗憾的,而对这次任命,更是大大出乎意料之外,他为此感到心冷。这种复杂心情,他在给钱运使、林少卿、苏给事的《启》及《福建到任谢表》(《渭南文集》卷一)中,都委婉地表达了出来。在稍后写的长诗《鹅湖夜坐书怀》中,还作了这样的回忆:“去年忝号召,五月触瞿唐,青衫暗欲尽,入对哀涕谤。”陆游在蜀之日,总在渴望有机会向孝宗倾吐抗金收复的主张,终于幸蒙召对,自然会慷慨痛陈而至哀涕滂沱。但孝宗显然对此已不太关心,所以陆游称之为“宣温之对”,颇为失望。而召对之后的职务安排,更是与他所愿北辙南辕:他志在抗金收复,赴北方驱敌,任命却是到南方管理茶叶经营。对陆游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使他深感寒心,所以他在《梦至成都怅然有作》中说:“世事转头谁料得,一官南去冷如冰!”
淳熙六年秋天,陆游又一次奉诏回临安,行至衢州时,思前想后,他突然心灰意冷起来,遂上疏朝廷,希望赐他一个管理某观某宫的名义,让他奉祠归故里,他不想再混迹于官场了。但赵眘没准,而是改任他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并免他回临安面奏。
淳熙七年五月,江西遭严重水灾,身为常平官的陆游,急于救灾而末征得朝廷同意,就开义仓赈济,结果受到弹劾。当年十一月,陆游被召还朝,在《乾封驿早行》诗中,他详记了此行的起程时间及途中艰辛状况。尽管已是“疲惫不可状”,但他仍在思考着应该向孝宗说些什么。可陆游哪里能想到,厄运竟再次捉弄了他!十二月,当陆游在进京的途中急急行进到严州寿昌县界时,在一个小小的江村中,他接到了孝宗的诏书:免于入奏,仍除外官。陆游百感交集,写了一首七律《行至严州寿昌县界得请许免入奏仍除外官感恩述怀》:“晓传尺一到江村,拜起朝衣渍泪痕。敢恨帝城如日远,喜闻天语似春温。翰林惟奉还山诏,湘水空招去国魂。圣主恩深何力报,时从天末望修门。”皇帝的诏书(诏板)长一尺一寸,故称“尺一”。关于“仍除外官”之事,陆游没有留下文字说明,但《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二九载:淳熙八年“三月二十七日,提举淮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陆游罢新任。以臣僚论游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屡遭物议故也。”这个“新任”应即陆游诗中所说的“外官”。壮志激烈的陆游又一次赋闲,回到了故乡山阴。
八、孩儿巷中留名诗
淳熙十三年(1186),经丞相王淮的提名,六十二岁的陆游被任为朝请大夫知严州军州事。陆游于二月到杭州入奏辞行,馆于西湖边上,当宋孝宗赵眘在延和殿召见他时,他即向赵眘上书言事,陈述百姓受残酷剥削的痛苦,主张:“郡县之政,治大姓宜详,治小民宜略;赋敛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之事,宜核大商。”并竭力主张积极备战,等待有利时机,不要安于和守。但这一番诤言,被赵眘轻描淡写地打发了:“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言辞中暗示陆游还是当个闲适诗人,而不要插手国事战事。陆游对此悻悻然,在《延和殿退朝口号》二首中曰:“雨余未肯放朝暾,穿仗恭承圣主恩。清跸传声徐御殿,紫衣引拜许龙门。徘徊漫结尧阶恋,零落难招楚泽魂。归去犹堪夸里巷,桐江新赐两朱轓。”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七月初,陆游到严州,任严州军州事,是管辖一州中建德、淳安、桐庐、遂安、寿吕、分水六个县军民工作的官吏。虽然这是一个比较贫困的地区,但陆游到职以后,认真履责,请求朝庭减免了百姓的租税,撰写《劝农文》,号召农家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期间做了一桩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删定自己的《剑南诗稿》并在严州刻印,同时还刻印了一些其他人的文史书籍。
淳熙十五年(1188)七月,六十四岁的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回到家乡山阴。十月,赵眘又召陆游入见廷对,而后批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起用陆游为军器少监,主管制造御前军器。陆游再次到临安(杭州)任京官,真是感慨万端,其《初到行在》诗曰:“六十之年又四年,也骑瘦马趁朝天;首阳柱下孰工拙,从事督邮俱圣贤。笔墨有时闲作戏,功名到底是无缘;都城处处园林好,不许山翁醉放颠。”由于朝廷无意作战,故军器监工作等于闲职,好在陆游在临安有不少诗友,还可和他们相互唱和,打发闲散时光。其时有《夜归》诗略记心境:“饮酒不尽觞,观棋不竟局;索马踏街鼓,仰视月桂木。疾弛沿河堤,不记几坊曲;到家四邻寂,往往睡已熟。天香余袅袅,佛灯犹煋煋;中庭虽一席,缓步意亦足。寒犬吠荆蓠,栖鹊起丛竹;市声从北来,始觉非林谷。却寻西窗书,开卷剪残烛;官闲居更远,一笑谢羁束。”
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孝宗赵眘在将传位于儿子前,考虑到陆游大才不可长期不用,而自己即将禅位,来日无多,乃亲降手批:除陆游为礼部郎。对此,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作了这样的记载:“上怜其才,旋即复用。未内禅,一日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上之除目,自公而止,其得上眷如此。”陆游因而对孝宗深怀知遇之恩。陆游的官阶官品随之升为朝议大夫(十五阶),正六品。礼部为尚书省六部之一,执掌国家关于礼乐、祭祀、朝会、学校教育、贡举等方面的政令与管理。宋代科举的省试(国家级考试)就是由礼部主持进行的,礼部郎中位次于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参与本部长官(尚书)、副长官治事。同时陆游还兼膳部检察,他在《渭南文集·跋松陵集》中记:“淳熙十六年四月二十六日,车驾幸景灵宫,予以礼部郎兼膳部检察,赐公卿食……时寓砖街巷街南小宅之南楼。清康熙《仁和志》载:“砖街巷,又名孩儿巷,宋时售泥孩儿于此,故名”。
同年七月,陆游又兼实录院检讨官,参与修撰《高宗实录》。按据《宋史·孝宗三》,宋高宗卒于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初八);次年五月丁巳(二十二日),诏修《高宗实录》。陆诗《望永思陵》有“晚叨秉笔记东巡”句,自注云:“淳熙末,上命群臣齐集文华阁,修《高宗实录》,游首被选。”故陆游在任礼部郎中期间,职事是非常繁忙的,常常“五更束带听朝鸡,出省还家日已西”(《出省》),参与修撰《高宗实录》后,事更繁剧,其《史院书事》云:“信史新修稿满床,牙签黄帕带丢香。”可见其忙。甚至有时深更半夜才能回家,其《夜归砖街巷书事》即写于此时:“近坊灯火如昼明,十里东风吹市声;远坊寂寂门尽闭,只有烟月无人行。谁家小楼歌恼依,余响缥缈萦帘拢;苦心自古乏真赏,此恨略与吾曹同。归来空斋卧凄冷,灯前病骨巉巉影;独吟古调遣谁听,聊与梅花分夜永。”这诗既描绘了杭州当时繁胜的京都夜况,又流露出诗人志不能伸的苦闷心境。
由于陆游积极主张抗金,写了不少抗金诗,而且这次进京后,他职位加重,诗名越扬,抗金收复的爱国思想表现得相当强烈,和满朝主和派明显冲突,他质问道:“渭桥耻末雪,孰谓弓可爱?”(《晨起有感》);其诗《我梦》记载他到京百日时做的一个奇梦:“我梦入烟海,初日如金熔,赤手骑怒鲸,横身当遏龙。”曲折反映出陆游不甘军器监的闲散,而志在上阵杀敌的心态,故诗末云:“平生击虏意,裂眦发上冲;尚可乘一障,凭谍观传烽。”而且,陆游并非空喊口号,他是务实的,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了解敌情,研究北方的军事地理。如淳熙十六年春,潘桎出使金国,陆游在送行时托他一路注意考察出兵的路线,要特别注意黄河上的军事要津孟津;同年秋,张同之出守滁州,又特别嘱托考察宋太祖当年奔袭清流关、攻克滁州的战场遗迹,并请他画出地图寄回来,以便研究关河防守问题。凡此,皆使主和派们惊恐不安。尤其是陆游给孝宗的一道《上殿札子》,谈到抗金、战备,极论金不可信,和不可恃,并且尖锐批评主和派。主和派官员已容不得陆游再在京都待下去了,淳熙十六年十一月底,陆游终于被人捏造罪名弹劾后,又一次被罢了官。
陆游早已知道罢官是迟早的事,故其诗《醉中浩歌罢戏书》云:“造物小儿如我何,还家依旧一渔蓑。”至此,又是陆游两袖清风归故乡的时候了。因一个月后是春节,罢官后的交割事务要耽搁些时间,当时家眷也都在杭州,陆游便在杭州过好年后,又滞留了一些时日,再迁家回乡。如此一来,倒留下了一篇描写杭城风情最精妙的千古绝唱《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曰:“陆放翁少时,调官临安,得句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传入禁中,思陵(赵构)称赏,由是知名。”宋元间人方回《桐江集》卷四《跋所抄陆放翁诗后》则曰:“予考之此诗在《剑南稿》十七卷,翁年六十二岁。刘后村《诗话》乃谓妙年行都所赋,思陵赏者,恐误,当攷。”由此,这首诗学界就有“早年所写”和“淳熙十三年所写”二说。
由于此诗写得那么从容淡然,呈现一位饱经世事的老人在阅尽人间沧桑后的平和,早年之说显然不符,故学界大都认同“淳熙十三年所写”说。然考诗句中有“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句,是罢官回家之语;而非淳熙十三年,在故乡已蛰居五年多,渴盼着为国效命的陆游“予以新定牧入奏行在”(陆游《天封寺记》)的新官上任等候殿辞之言。此其一;其二,陆游当年二月到杭州,殿辞后,还曾拜谢王淮丞相(陆游《知严州谢王丞相启》),拜会梁克家、周必大、杨万里、张鎡等一应旧友,并游览了西湖园林,张鎡还约陆游会饮,陆游在扇中题诗一首:“寒食清明数日中,西园春事又匆匆,梅花自避新桃李,不为高楼一笛风。”(陆游《饮张功父园戏题扇上》)故“回家已过暮春初”,“一架酴醾送晚春”(陆游《还家》),从时间上看,根本不符“清明可到家”之句。而在罢官回家及时间上与此诗相符的,唯有淳熙十六年底至十七年初的这次,可见这首名诗是陆游住在杭州孩儿巷时写的,时间应在淳熙十七年初。由于诗中两句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南宋杭州孩儿巷的风情,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故前几年,当传说为“陆游故居”的孩儿巷98号古宅将被拆毁,许多文化人就站了出来,以小楼深巷之名句,感召了国内外数万人到来观赏与投入保护,且直接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民间古建保护运动,可说是陆游之英魂不死!
九、断桥梅花香如故
嘉泰二年(1202年)五月,掌控朝廷大权,有抗金意图的韩侂(tuo)胄,以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及三朝史没有修完为名,让宋宁宗召陆游为直华文阁权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陆游虽蛰居故乡十三年之久,但京都政事他不但十分关注,并且也有所参与,期间还受朝廷数次加爵。这次出任,他是冲韩侂胄抗金而去的,他与韩有过一些接触,因韩主张抗金而对韩深有好感,故几年前还应邀到韩新建于临安的南园去,留下了一篇《南园记》。六月,已七十八岁高龄的陆游扶病离家,于六月十四日到临安,目睹繁华依然的京都,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六十年间几来往,都人谁解记衰翁!”(《武林》)。他在临安主持修史期间,因为年老,朝廷特许免于朝请,一应待遇非常优渥,住在六官宅第六位,他随山阴老学庵之称,将此处称为老学行庵,由此可知陆游对之是满意的。然陆游慢慢发现,韩侂胄虽有抗金之志,但更热衷权位,专横跋扈,植党营私,虽延揽了当时一批坚定的抗金之士,但更多还是装点门面,表面上器重自己,给自己以国史、实录、秘书监三职,又命自己提举佑神观,但与自己却绝口不谈恢复中原之事,把自己排斥于抗金活动之外。这一切不能不使陆游深深失望,以致时常寝食不安,极为苦闷。
嘉泰三年(1203)四月,陆游等人修成了孝宗、光宗两朝实录。进书后, 陆游便上疏要求致仕(类似今离休)。五月十四日,陆游带着太中大夫、宝摸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等衔头,离开临安,回到了山阴故乡。陆游对自己的这次出仕,感到非常后悔,他说:瘾老入朝元是错,期年决去已为迟。天公赋予谁能测,只吝功名不吝诗。”
嘉泰四年,陆游以太中大夫官衔致仕。开禧元年(1205年),朝廷准备北伐,陆游极力主战,然开禧三年宋败,陆游因而于嘉定元年(1208年)遭“薄责”落职,悲愤交加的陆游,次年在山阴病逝。他在去世前,写下了感人肺腑的《示儿》诗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从初生到至死,陆游的生命都是与杭州紧密相连的,他以一生的生命,大写了一个“人”字,他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更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不仅主张抗金,还要求美政,为民间疾苦呼吁,是个有真性情的人,敢喊出别人不敢喊出的声音来,而不惧怕遭到诬陷诽谤,乃至罢官等等,面对种种磨难、无奈,他九死不悔,可以说陆游是南宋时代最熠熠闪光的具有传统中华人文精神的文化人,是当时的一个伟大丰碑,一个伟大形象,远远高于比他官爵地位更高者。他以他自己的身体力行完成了一个文化人的文化使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陆游不但是个爱国主义精神的抗金英雄,而且还是我们杭州一个顶天立地的文化英雄,如果说抗清的英雄秋瑾可以立像于杭州西湖边上,那么抗金的英雄、文化伟人陆游也应该塑像于杭州孩儿巷中。而且,陆游还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人的社会责任感,他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句,至今都在激励人们勇于爱国,也正是在他的这种精神感召下,才有那么多人投入到孩儿巷98号的保卫战中。
陆游传世的作品有《剑南诗稿》85卷,计诗9220首,还有《渭南文集》50卷,以及《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内容几乎涉及南宋前半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故有“诗史”之称,其中就有大量杭州的文史记载。杭州西湖山水间,留下陆游许多足迹,他到过天竺,去过灵隐。还曾在冷泉亭中饮酒:“灵隐前,天竺后,鬼削神制作岩烛,冷泉亭中一尊洒,一日可敌千年寿。清明后,上巳前,千红万紫争妖娆。冬冬鼓声鞠场边,秋千一跳如登仙。人生得意须年少,白发龙钟空自笑。”(《西湖春游》);他还多次泛舟西湖:“呼船径截鸭头波,岸帻闲登玛瑙坡。弦管未嫌惊鹭起,尘埃无奈污花何。宦情不到渔蓑底,诗兴偏于野寺多。明日一藤龙井去,谁知伴我醉行歌。”(《自真珠园泛舟至孤山》)。在一次游西湖后陆游赋诗道:“逢着园林即款扉,酌泉鬻笋欲忘归;杨花正与人争路,鸠语还催雨点衣。古寺题名那复在,后生识面自应稀,惊心六十余年事,双塔依然在翠微。”六十余年事,即指岳飞冤狱,六十年后,陆游与岳飞遭遇不同,但心境相通,故陆游有“惊心”之叹。陆游有感于朝廷昏庸,仕途坎坷,曾作《卜算子·咏梅》词以抒不平之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然而,断桥今尤在,谁人记陆游?杭州缺失了对陆游的纪念!陆游有多方面的立体的杰出表现,是个具有中华人文精神的文化人,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在与陆游一生关系最为紧密的杭州,建陆游纪念馆,并推动形成“陆游学”十分迫切,至关重要,是以:惟愿孩儿巷,永久立放翁。
十、结语
本论文主要特点与结论是:
1、从头梳理了陆游在杭州的经历与事迹,是一种以杭州的角度重新考察陆游的新视野,从而凸显出一个“杭州的陆游”,对了解研究杭州文史及陆游,都有重大意义;
2、首次指出:陆游曾无数次来到杭州,而明确有记的就不下于十多次。有力地推翻了以往学界不作细考而随意定下的陆游来杭四次、六次、八次等说,不过笔者拒绝统计明确次数,因这是一个非常弱智的问题,首先,“明确有记”不等于“史无遗记”,所以,陆游究竟到杭州多少次,是个无法确定的问题;其次,我们今天景仰、纪念陆游,是因为他人格与精神的高大,他文学与思想的遗产丰厚,而一味纠缠陆游到杭州多少次,其实是一个用伪问题取代真问题的伪命题,削弱了对真命题的关注和深究;
3、对《临安春雨初霁》诗的写作时间作了考证,以有力的证据确定该诗不是原来公认的“写于淳熙十三年”,而应是写于淳熙十七年初,时居砖街巷,即今孩儿巷,从而确认,该诗中的“深巷”,指的正是孩儿巷,从而也首次提出了陆游研究的一个新说:陆游这次罢官后,是于淳熙十七年初的清明前回到故里的;
4、突破了以往仅仅评价陆游为爱国主义诗人、思想家的局限,认为:陆游有多方面的立体的杰出表现,尤其重要的是,陆游是个具有中华人文精神的文化人,其不少政治主张,至今都有借鉴意义,如:“郡县之政,治大姓宜详,治小民宜略;赋敛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之事,宜核大商。”而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人文思想和人格精神,更是一直在激励寻常百姓张扬社会责任感,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这诗句的最好继承与发扬,草民也应为国担责,而非只管一家个人之衣食;
5、鉴于以上种种,本文认为应该建立“陆游学”,以便对陆游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研究,无论是思想、政见、人文精神、文学成就、诗史的历史记录与重要价值、乃至在军事上的实践与论述,陆游都有卓越的作为,其内涵的丰厚与精神的深远,可以说是独步千秋的,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本文即为“陆游学”的开启之文,权作抛砖引玉,期待更多更好的研究文章!
知道“位卑未敢忘忧国”是谁的诗句吗?是陆游的!!!
Sunday, October 01, 2006
你所不知道的“印度百年崛起”故事
你所不知道的:“印度百年崛起”故事
尹宏毅 译
【内容提要】作为《印度的崛起》系列报道当中的头一篇,美国《外交》双月刊2006年7月至8月号刊登宝洁公司印度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古尔查兰·达斯撰写的文章,题为《印度模式》,全文如下:
对印度的经济成功,虽然世界才刚刚发现,但这早已不是什么新东西。在独立后30年仅仅取得微乎其微的进展之后,从1980年到2002年,该国经济每年增长了6%,从2002年到2006年每年为7.5%——从而在四分之一个世纪里跻身世界上创下最出色业绩的经济体之列。二十年来,中产阶级的规模翻两番(达到将近2.5亿人),每年该国有1%的穷人越过贫困线。与此同时,人口的增长率已经从每年2.2%的历史高峰下降到今天的1.7%——就是说,经济增长已经带来人均收入的大幅度增长,自1980年以来从1178美元增加到3051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现在是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它很快就会超越日本,成为第三大经济体。
印度的崛起当中值得注意的一点并不是它很新,而是它的道路一直都很独特。印度没有采取亚洲的经典战略——向西方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低价格工业产品——而是依靠国内市场超过了依靠出口,依靠消费超过投资,依靠服务业超过工业,高科技超过低技能的制造业。这一对策意味着,印度经济基本上没有受到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其所显示出的稳定程度给人留下的印象与其经济扩展的速度一样深刻。这一消费驱动的模式与其它发展战略相比,也更加人性化。其结果是,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印度的不平等程度的加重要轻得多。(其基尼指数——衡量收入不平等的一项尺度,可以从0达到100——为33,而美国为41,中国为45,巴西达到59。)此外,印度GDP增长的30%到40%都是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这是表明经济健康与进步的真实迹象——而不是由于资本或劳动数量的增加。
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印度不是在国家的帮助下崛起,它在许多方面正在崛起,尽管国家存在。处于印度成功事迹核心的显然是企业家。印度现在拥有竞争力很强的私营公司、繁荣的股市和纪律性很强的现代金融部门。尤其是从1991年以来,印度的国家机构逐步放弃干预——并不是体面地这样做,而是在强行逼迫下实施了经济改革。它降低了贸易壁垒和税率,打破了国家的垄断,解除了对产业的束缚,鼓励竞争,向世界其余国家开放。虽然速度缓慢,但是改革正在开始加速。
印度正处于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快速的经济增长很可能会继续,甚至会加速。但是印度不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政府债台高筑,以致阻碍了在急需的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虽然过分严格的劳动法仅仅涉及劳动大军当中的10%,但却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就是使雇主们不愿雇用新的职工。公共部门虽然比中国的要小得多,但却仍然太大,效率也太低——从而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和就业,对消费者造成负担。虽然印度正在成功地形成高端资本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但是它未能造成一场基础广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革命——这意味着就业的增加与总的经济增长一直不相称。与此同时,它的农村人口受到国家引发的生产和农业领域中的分配扭曲后果的影响,以致农户仅仅获得了水果和蔬菜零售价格的20%到30%(而美国农户则获得40%到50%)。
印度现在可以趁机取消阻碍其充分发挥潜力的其余障碍。或者它也可以继续沾沾自喜,相信自己最终会达到目标——但却晚了20年。最棘手的改革尚未进行,却已经出现了自满的迹象。
一个已有100年历史的故事
在独立以前的半个世纪里,印度经济停滞不前。从1900年到1950年,经济增长平均每年为0.8%——恰好等于人口的增长率,以致人均收入毫无增长。独立后的头几十年,经济增长加快,从1950年到1980年平均为3.5%。但是,人口的增长也加快了。其对人均收入的净效应是,每年平均增长了仅仅1.3%。
印度人哀叹这种“印度式的增值率”。当然这与印度教毫无关联,而与尼赫鲁总理及其飞扬跋扈的女儿英迪拉·甘地的费边式社会主义政策十分相关。他们领导了印度经济上最黑暗的几十年。他们父女俩领导下的混合经济束缚了印度人民的旺盛精力。这种经济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最糟糕的特色结合起来。他们的模式是内向的和进口替代型的,而不是外向的和出口促进型的。它剥夺了印度分享二战以后时代中全球贸易的大规模扩展所带来的经济繁荣当中的机会。(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从1950年到1980年的人均经济增长率接近3%,为印度增长率的两倍以上。)尼赫鲁建立了一个效率低下和垄断性的公共部门、世界上价格与生产受到最严格管制的、政府调节过度的私营企业,并阻止外国投资——从而使印度无法获得外国技术和外国竞争所带来的双重好处。他的策略还把有组织的劳工惯坏,导致生产率大大下降,他还忽略了对印度下一代的教育。
但是,就连这一体制,如果较好地加以实施,本来也能够提供更多的产出。它并不一定要堕落成一个“许可证-执照-配额王国”,就像查克拉瓦尔蒂·拉贾戈巴拉查理(律师、作家、政治家兼印度教降神师,印度独立后唯一的印度人总督——译者注)50年代末最初的评论所说。虽然印度人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意识形态(有时还有民主),但事情的真相是,更加具有破坏性的可能是实施政策方面的一种俗气的无能——它反映出一种偏向思想而厌恶行动的倾向。
80年代,部分地由于拉吉夫·甘地总理的努力没有得到充分的赏识,所以政府对待私营部门的态度开始转变。温和的自由派改革——尤其是降低边际税率和关税,以及给予制造商一定的自由——刺激了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使之达到5.6%。但80年代的政策也是放肆无度的,因而使印度到90年代初陷入金融危机。值得庆幸的是,这场危机引发了1991年的重要改革,从而使印度得以最终融入到全球经济之中——并为今天的高增长率奠定了基础。这些改革的主要设计师是财长曼莫汉·辛格。他现在是总理。他降低了关税等贸易壁垒,废除了产业许可证颁发制度,降低了税率,下调了卢比的币值,使印度向外国投资开放,减少了对货币的管制。虽然其中的许多措施是逐步的,但却表明,印度与其统制主义的过去彻底决裂。经济立即就投桃报李:增长率上升、通胀率迅速下降,出口和外汇储备激增。
要认识到1980年以后的变革规模,请回忆一下,西方的产业革命是在GDP增长率为3%和人均收入增长率为1.1%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印度经济仍旧按1980年以前的水平增长,那么其人均收入到2250年就会达到美国目前的水平,但如果它继续以1980年以后的平均比率增长,就会在2066年达到这一水平——提前184年。
奇特革命
从1991年以来,印度已经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竞争力:发生了一场电信革命,利率已经降下来,资本很充足(尽管厌恶风险的国有银行管理者仍然拒绝向小企业家放贷),高速公路和港口得到了改善,房地产市场正在变得透明。100多家印度公司现在的市场资本总额超过10亿美元。其中一些可能很快就会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全球性品牌。通过股市,外国人已经投资于1000多家印度公司。在《财富》杂志评出的500家公司当中,125家如今在印度拥有研究与开发基地——这是证明其人力资本的明证。高科技制造业已经起飞。所有这些变化都使银行部门获得了纪律性。不良贷款现在占所有贷款的不到2%(而中国是20%),尽管迄今为止,印度衰败的国有银行全都没有实现私有化。
目前推动经济增长的是服务业和国内消费。消费占印度GDP的64%,而欧洲占58,日本占55%,中国占42%。由于印度人禁欲主义的天性,所以消费成为一种美德的可能性使许多印度人感到难堪。但是,正如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所说:“与中国的资源调动模式相比,印度消费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平衡性可能要好一些。”
印度由企业家推动的经济增长和中国以国家为中心的模式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照。中国的成功主要建立在国有企业或外国公司出口的基础上。北京仍对企业家持强烈怀疑态度。中国的信贷只有10%提供给私营部门,尽管私营部门雇用了中国40%的劳动力。而在印度,企业家获得所有贷款当中的80%。从1993年起就一直营业的捷达航空公司已经成为印度天空中的无可争议的领先者,但中国的第一家私营航空公司奥凯航空公司却是2005年2月才开始航行的。
印度迄今为止发展的独特之处在于,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没有发生能够改变印度农村仍然陷于贫困的千百万人生活的一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革命,许多印度人着迷地注视着中国通过出口玩具和服装等产品,似乎无休止地创造出低端的制造业就业岗位,同时受过较好教育的中国人向世界其余国家输出知识劳务。他们很恐惧地想要知道,印度是否将会完全省略一场产业革命,从农业经济径直地跃进到服务业经济。世界其余国家的经济都是从农业演进到工业,再到服务业。印度看来具有一个薄弱的中间环节。服务业现在占印度GDP的50%以上,而农业占22%,工业仅占27%(相比之下中国为46%)。在工业范围内,印度的实力在于高科技、高技能的制造业。
就连最为热情地倡导基于服务业的经济增长的人们,也并没有质疑创造更多的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可取性。印度之所以未能实现基础广泛的产业改造,部分地是由于糟糕的政策。印度独立以后,尼赫鲁试图发动一场国家指导下的产业革命。由于他不信任私营部门,所以他试图用政府来取代企业家——失败是预料之中的。他用拜占庭式的控制来束缚私营企业,还剥夺了公共部门的自主权。也许最令人震惊的政策是把大约800种行业保留起来,指定一些无力与竞争对手国家的大公司竞争的很小的公司经营“小规模产业”。大公司被禁止生产铅笔、鞋油、蜡烛、鞋子、服装和玩具——而这些产品全都帮助东亚各国创造了千百万个就业岗位。更有甚者,从1991年起,印度政府害怕触犯小规模产业这只“神牛”,担心会遭到该产业游说集团的强烈反对。值得庆幸的是,事实证明,这个游说集团基本上是一个幻影——仅仅包括一些官僚,他们不断地警告会遭到强烈反对,从而吓唬政治家们。5年来,政府逐步削减受保护的产业的名单,但并没有引起不利的反应。
在短期内,印度改善农村穷人命运的最佳途径也许是促进第二场绿色革命。与制造业不同,印度在农业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因为印度的耕地很多,阳光和水源都很充足。然而,要实现这种转变,印度必须把重点从农耕转移到农业综合经营,并鼓励私营资本从城市转向农村地区。印度需要取消繁杂的物流管制,允许大型零售商与农户直接接洽,投资于农业灌溉和允许分散的股权合并。
印度企业家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障碍。其中许多障碍是由于依然存在的糟糕政策。与竞争对手国家相比,印度的电力仍然不大可靠,而且过于昂贵。检查哨卡使卡车等上几个小时才能通过。税负和进口税虽然已经降下来,但是间接税的瀑布效应将继续使印度的制造商承受负担,除非实行一项统一的产品和劳务税。苛刻的劳动法仍然让企业家们不敢雇用工人。虽然“许可证王国”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检查官的王国”依然存在,而且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掌管消费税、海关、劳工或工厂的检查官“半夜敲门”仍然是徘徊在小企业家心中的阴影。由于计划中的新的“经济区”建立,从而有希望减轻政府管制方面的负担,所以其中一些问题可望有所减轻。
经济历史教导我们,从西方的经验看来,产业革命通常是由一个产业所主导。在英国是纺织品出口,在美国是铁路。印度可能也找到了能够刺激其经济起飞和改造其经济的火车头:提供白领服务来满足世界其余国家公司的外包需求。软件业和企业经营过程外包方面的出口已经从几乎为零增加到200亿美元,到2008年可望达到350亿美元。制约因素很可能不是需求,而是印度的教育体系能否培养出足够多的讲英语的优秀毕业生。
与此同时,高科技制造业——印度已经显示出巨大实力的一个领域——也将开始扩展。也许不出10年,由于印度的制造业和中国的服务业赶上来,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印度作为“世界的后勤办公室”之间的差别会慢慢消失。
正在崛起,尽管有国家存在
一个惊人的景像是看到,经济繁荣正开始在今天的印度蔓延,尽管治理水平极差。在私营经济繁荣的情况下,印度人对最简单的公共产品的缺乏感到绝望。情况曾经恰恰相反:在印度的社会主义时代中,印度人虽然对经济增长感到担忧,但却对自己的世界级司法机构、官僚机构和警察部队感到自豪。但是现在,印度旧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主义国家每况愈下。在最急需它的方面——提供基础教育、医疗保健和饮水——其业绩差得惊人。而在不需要它的方面,它却刚刚开始放弃其窒息私营企业的习惯。
例如,劳动法仍使工人几乎不可能被解雇——正如臭名昭著的纳卡特案件所表明。1984年年初,上午11:40,人们发现纳卡特在自己工作的工厂的地板上酣睡。他的雇主警告了他一下就把他放了。但他一再被发现在班上睡觉。第四次,工厂开始对他实施惩戒措施。经过5个月的听证会,他被判有罪,并被解雇。但纳卡特告上了一个劳工法庭,申辩说自己是一项不公平的行业做法的受害者。法庭表示同意,并迫使工厂恢复了他的工作,并支付给他50%损失的工资。过了整整17年,在向孟买高级法院和国家最高法院上诉后,工厂才最终赢得解雇一名在班上一再被发现酣睡的雇员。
除了突出显示了印度毫无生气的法律体系的问题之外,纳卡特案件还引人注目地表明,通过首先使雇主们不敢雇佣工人,该国的劳动法实际上使得就业人数减少。这些法规保护了工会中现有的工人——有时被叫做“劳工贵族”——而牺牲了所有其他人的利益。劳工贵族目前仅占印度劳动大军的10%。
若论使印度人感到失望的机构,则非官僚机构莫属。20世纪50年代,印度人被尼赫鲁所倡导的一个残酷的神话所迷惑,即印度的官僚机构是它的“钢制架构”,据说可以在英国统治结束后保障稳定性和连续性。印度人还认可,需要一支强大的公务员队伍来使一个多元化的国家保持团结,并管理尼赫鲁的“混合经济”庞大的管治机构。但是在社会主义的神圣名义下,印度的官僚机构创造了成千上万项管制规定,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窒息了企业经营。虽然印度可能有过一些出色的公务员,但是没有一位真正了解工商业——尽管他们拥有将其搞糟的权力。
今天印度人认为,他们的官僚机构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对经济改革造成阻碍,而不是加以引导。他们把官僚看作自私自利、从中作梗和腐败的,受到劳动法和终身雇佣合同的保护,而这些使得他们完全没有问责性。可以肯定,有一些出色业绩的例子——德里地铁的建设,还有拓展全国高速公路系统等——但是这一切仅仅表明,绝大多数官僚机构是多么经常地失灵。是事情变得更加糟糕的是,由于任意调动工作情况的增加,所以担任特定工作的任何一位公务员的任期都越来越短。辛格总理已经对官僚机构的最高层实行了一项新的评估体系,但成效并不大。
印度的官僚机构是思想家人才济济的庇护所。它仍然吸引着该国的许多最优秀的学生。他们被录用是根据一项难度很大的考试的成绩。但是,尽管大多数官僚智商很高,但是作为管理者他们却失败了。原因之一就是官僚机构不正当的激励机制;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实施方面的培训不足。印度人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意识形态或者民主,而真正的问题是,他们偏重于思想,而忽略了业绩。德里地铁的修建之所以取得了很大进展,并不是由于这个项目的构思很出色,而是由于其领导人制定了明确的、可衡量的目标,监督了每天的进展,锲而不舍的排除障碍。与此形成对照,大多数印度政治家和公务员却未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项目,加以监督或者贯彻到底:他们在业绩上的失败主要同执行不力相关。
政府的最具破坏性的失灵发生在公共教育方面。考虑一下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统计数字:据哈佛大学的迈克尔·克雷默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在印度政府办的小学中,每4位教师当中就有1人旷工,而在任何给定时刻,上班的每两人当中就有1人不是在教课。就在著名的印度科技大学获得举世声誉的时候,孟买四年级的儿童当中,能够做一年级数学题的还不到一半。情况已经变得十分糟糕,以致就连印度穷人也开始让自己的孩子从政府办的学校退学,然后去私立学校注册。这些学校每月收费1美元到3美元,正在印度全国的贫民窟和村庄里迅速发展。(印度的私立学习既有为特权阶层服务的昂贵的寄宿学校,也有市场上的低端私塾。)虽然私立学校教师的薪水一般要低得多,但是他们的学生学习成绩却好得多。最近的一项全国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甚至在很小的村庄中,也有16%的儿童目前在私立的小学读书。这些孩子在语言和数学考试中的成绩要比公立学校中的同龄儿童高10%。
由于对大批学生纷纷从公共教育体系中退学感到震惊,印度的教育机构猛烈攻击私立学校,企图将其关闭。Niit技术公司是一家私营公司,拥有4000个“学习中心”。它已经培训了400万学生,促进了90年代印度的信息技术革命,但却尚未获得政府的认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立法机构的议员们几个月前终于承认,政府在提供教育方面失败了。他们在议会中通过了一项法律,规定私立学校必须为低等种姓的学生留出名额。像印度成功事迹的许多方面一样,印度人正在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等待政府帮助。
同样的糟糕状况正在医疗保健和水务行业中重演。这些行业实际上也已经私有化。印度用于医疗保健的私人开支所占的份额要比美国多一倍。全国的私人打的水井占了新的灌溉能力的几乎全部。在像新德里这样一座城市里,市民们自己掏腰包承担了该市自来水的全部费用的一半以上,从而解决了经常断水的问题。在政府的医疗中心,在任何给定的时刻,都有40%的医生和1/3的护士旷工。据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说,这种医疗中心的医生有50%的可能性会建议采取一种肯定有害的疗法。
一方面,政府信誓旦旦地承诺要普及初等教育、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另一方面,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却积极采取自己的解决办法,如何解释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一项回答是,印度的官僚机构和政界陷入了一种科幻小说中所描写的时间异常,死抱着一种信念不放,即必须依靠国家和公务员队伍来满足人民的需要。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印度民主制度中的政客们会“俘虏”官僚机构,利用这一体制来为自己的朋友和支持者创造工作岗位和收入。印度的国家机构已经不再生产公共产品,而是为控制着它的人们带来私人利益。因此,印度的国家机构已经“充满了不正当的激励机制……,以致问责性几乎不可能实现”。政治学家梅赫塔如是说。
可以采取许多理智的措施来改善治理。注重结果而不是内部程序会很有好处,把责任下放给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也是如此。但更重要的是,正如政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所说,印度的统治阶级必须摒弃对“官僚机构养尊处优的现代主义”的信念,认识到政府的职责是治理,而不是事必躬亲。虽然政府可能必须为医疗保健和教育等初级服务提供财政支持,但是这些服务的提供者必须像对待顾客一样对公民负责(而不是对官僚体制中的上司负责)。
这种思维定式不改变,印度正在展开辩论的各种解决办法就都不会带来问责机制。值得庆幸的是,印度人民已经实现了这种思想上的飞跃。中产阶级早已退出了国家体系。现在,就连穷人也越来越依靠私营企业提供服务。政府只需赶上来。
改革的学堂
印度的现任政府是由改革派的一个“梦之队”所领导——最引人注目的是总理辛格,他是1991年的自由化运动的总设计师。两年前,辛格领导的与左翼有联系的国大党在选举中大获全胜上台,尽管当时执政的印度人民党执政期间经济取得了空前的增长。左派吹嘘说,这次选举是穷人针对富人的反叛。然而实际上,这是针对当权者的一次反叛——具体而言,就是针对上届政府在提供基础服务方面的很差的业绩的一项否决。对人力车夫来说要紧的是,警官不要把他每天所赚的钱的1/6敲诈去。农民希望对自己的土地拥有明确的所有权,而不必贿赂村长。农民的妻子希望自己把生病的孩子送到医疗中心的时候,那里会有医生看病。正是在这些领域中,政府触及到了大多数人的生活。从印度2004年的选举中所汲取的发人深省的教训是,在一个民主国家,仅仅取得很高的经济增长率和实行精明的宏观经济改革是不够的。
尽管如此,左派把国大党的胜利看作是一个机会。不幸的是,它顽固地反对改革,要求维持现状,支持有利于10%的工人却牺牲了其他90%工人利益的劳动法,主张制定极右派同样支持的保护主义政策——这些政策会伤害消费者,而有利于生产商。因此,辛格及其改革派盟友往往看来是无可奈何地靠边站了。例如,新政府使“全国农村就业保障法”在议会中通过。许多人担心,这项法案仅仅会成为印度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项“用赃物换取工作”的计划。虽然该法案的一些最初的支持者可能抱有善意,但是大多数议员却把它看作贪污腐败的机遇。印度在创作就业岗位的计划方面的经验表明,这种计划通常不会对穷人有利,也很少会创造永久的资源,尽管这是理所当然的:新修建的豆腐渣公路必然会在下一个雨季被冲毁。人们还担心,从银行借来的占有GDP 1%的用于资助该计划的额外资金会把私人投资挤掉,使利率上涨,使经济增长率下降,最糟糕的实际上还会使真实就业人数减少。
辛格知道,印度的经济成功并没有得到人民的平等共享。城市的情况要比农村好。一些邦的情况要比另外一些好。经济所创造的就业机会与经济增长率不相称。只有很少的印度人在现代的、具有工会组织的经济部门中就业。据说失业人数达到3600万。但是辛格还知道,这些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僵化的劳动法——他想要对其实行改革,只要左派允许他这样做。
辛格所面临的挑战是争取多数印度人支持改革。改革的进度之所以如此缓慢,原因之一就是,印度领导人都没有花费力气来向选民解释,改革好在哪里,以及改革将如何对穷人有利。(中国领导人则并没有面临这一问题,这个问题是民主国家所独有的。)印度的改革家的惨痛失败在于没有为选民提供教育。但是,对辛格及其政府中的改革家来说,要想在电视上开始露面,给人们讲授基础经济学课程,为时并不过晚。如果改革派能够让传媒和议会的一些成员、官僚机构和司法机构都皈依到自己的事业上来,印度人听信左派蛊惑人心的言论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假如他们诚恳地承认,印度从1950年到1990年所遵循的思想是错误的,人们就会尊重他们。如果他们解释说,印度过去实行的管制压迫了人民,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之一,人民就会理解。
人民的力量
沙什·库马尔29岁,来自比哈尔邦的一个很小的村子。比哈尔是印度最落后和最封建的一个邦。他的祖父在经济景气时是低种姓的剪羊毛工人,在不景气时是临时工。但库马尔的父亲不知怎样在达尔班加的一家运输公司找到一份工作。他母亲开始在一所私立学校教书。在那里,库马尔在母亲的悉心监督下免费受教育。母亲决心让儿子摆脱比哈尔的不体面生活,于是晚上对他进行辅导,使他上了大学,他念完大学后又给了他一张到新德里的火车票。
库马尔现在是新德里郊区古尔加翁的一个电话呼叫中心的初级管理人员。该中心为远在美国的顾客服务。他住在一所漂亮的公寓里。房子是他去年用抵押贷款买的。他开一辆印迪卡轿车,送女儿上一所出色的私立学校上学。他是一个普通的、和蔼可亲的年轻印度人。像许多同类人一样,他使人感觉到生活的各种可能性。1991年以前,只有在政府任职的人才能实现这些可能。如果您受过教育,但却没有进入政府,您就面临着一场称为“受过教育的失业”的恶梦。库马尔说,但是现在,任何人只要受过教育,具备电脑技能,并懂一点英语,就能成功。
印度的伟大寓于其自力更生和坚忍不拔的人民。当国家不能使他们如愿以偿时,他们能够鼓起勇气生存下去,甚至兴旺发达。当教师和医生不到政府办的小学和医疗中心上班时,印度人就在贫民窟里开设廉价的私立学校和诊所,继续过日子。印度企业家声称,自己之所以能吃苦耐劳,是因为他们不仅必须与竞争对手,而且还得同国家检查官作斗争。简言之,印度社会已经战胜了国家。
但从长远观点看,国家不能仅仅退却。市场不是在在真空中运行的。它们需要一个由规章制度组成的网络,需要仲裁者来解决争端。这些规章制度不是一下子蹦出来的;它们的发展要花费时间。印度国家的最了不起的成就发生在非经济领域。57年来,国家一直使世界上最多元化的一国人团结在一起,比较和平地生活着。它已开始建立一个现代的制度框架,并连续不断地举行了自由公平的选举。在它的350万农村议员当中,有120万人是妇女。印度的国家机构常常笨手笨脚,实施政策的能力极差,日常的治理也历来都一团糟。对这样一个国家来说,上述成就是值得骄傲的。
此外,1991年以后的最重要的改革当中的一些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国家所确立的规章制度。尽管改革一直很缓慢、有缺陷和不彻底,但却前后一致,并朝着同一方向。坦率地讲,放弃权力是要有勇气的,而15年来,印度的国家机构正是这样做的。印度国家机构的最值得自豪的成就之一,就是民主制度本身顽强地坚持下来。印度的民主一再显示出自身的坚韧和耐力——从而驳斥了一种旧的偏见,即认为穷人没有能力保持自律和清醒,而正是这些促成了有效的自治。可以肯定,这是一个令人十分生气的民主制度,它被很差的治理和薄弱的机构所困扰。它们未能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但是,由于印度的经济成功产生于这样一个民主制度之中,所以反而更加引人注目。
尽管如此,治理方面的极差状况提醒印度人注意,他们与一个真正伟大的国家有多大差距。只有当每个印度人都能够用上一所好的学校、一个正常运营的医疗诊所和洁净的饮水时,他们才能实现这种伟大。值得庆幸的是,印度人口的一半都在25岁以下。根据目前的经济增长趋势判断,印度将能够吸收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劳动大军。它不必为人口老龄化问题而担忧。这将转变成经济学家们所说的“人口红利”。它将帮助印度达到这样一个繁荣水平:在其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多数印度公民将不必为基本的需要而担忧。但印度不能认为其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理所当然地会到来。如果它不继续沿着改革的道路走下去——并开始努力使治理达到与私营经济相当的水平——它就会丧失一个十分重要的机遇。
CGSD - Gamma Correction Explained
CGSD - Gamma Correction Explained: "CGSD - Gamma Correction Explained
CGSD - Gamma Correction Explained
What is Gamma Correction?
In the field of Computer Graphics, one often hears the phrase "gamma correction." What is this strange sounding thing and why does it matter to you?
Gamma correction matters if you have any interest in displaying an image accurately on a computer screen. Gamma correction controls the overall brightness of an image. Images which are not properly corrected can look either bleached out, or too dark. Trying to reproduce colors accurately also requires some knowledge of gamma. Varying the amount of gamma correction changes not only the brightness, but also the ratios of red to green to blue. (Example of this color phenomenon).Gamma correction also plays a big role in making images for the WWW.
To explain gamma correction we will begin with where you are looking - your computer monitor.
Almost every computer monitor, from whatever manufacturer, has one thing in common. They all have a intensity to voltage response curve which is roughly a 2.5 power function. Don't be afraid, this just means that if you send your computer monitor a message that a certain pixel should have intensity equal to x, it will actually display a pixel which has intensity equal to x ^ 2.5 Because the range of voltages sent to the monitor is between 0 and 1, this means that the intensity value displayed will be less than what you wanted it to be. (0.5 ^ 2.5 = 0.177 for example) Monitors, then, are said to have a gamma of 2.5

Note: The grayscale images will not look very good on 8-bit color computers. Also the gamma correction for these images is 1.0 so they were actually designed to be viewed on a system such as a Sun or a PC with no hardware correction. They may appear brighter on other systems. The important thing here is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that you see. To correct this annoying little problem, the input signal to the monitor (the voltage) must be "gamma corrected".
The solution, fortunately, is a simple one. Since we kn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oltage sent to the monitor and the intensity which it produces, we can correct the signal before it gets to the monitor. The signal is adjusted so that it is essentially the complement of the curve shown above. There are other considerations as well when one speaks of a "correct" image. These include the ambient light in a room where the computer is, the brightness and contrast settings on the monitor, and finally personal taste.

If gamma correction is done properly for the computer system, then the output should accurately reflect the image input.
Note that the task of gamma correction is accomplished by raising the input value to the 1/2.5 power. This is referred to as a gamma correction of 2.5. because we are correcting the input for a monitor whose gamma is 2.5
Real World ApplicationIn the real world, it isn't quite this simple, especially when an image needs to look good on different systems, or platforms.
As we mentioned above, most monitors work in about the same way with respect to gamma correction. Most computers, or more specifically, most computer systems, do not work in exactly the same way, however.
By computer systems we mean everything from the software that is running (like Netscape) to the graphics cards installed, to the standard hardware on the motherboard. Different computers do different things and many "systems" have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of all of the above things.
Macintoshes, for example, have partial gamma correction built-in to their hardware. Silicon Graphics computers also have built-in gamma correction, but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Macintosh. Suns and PCs have no standard built-in gamma correction but some graphics cards installed in these computers may provide this functionality.
System GammaThe idea of system gamma, is the gamma correction that should be applied in the software to reproduce an accurate image on the monitor for an uncorrected image on a particular computer "system."
Macintosh
The Macintosh has built-in gamma correction of 1.4. This means that after the software sends the signal to the framebuffer, there are internal hardware corrections which will further process the signal, specifically by gamma correcting it another 1.4 - That is, the signal is raised to the 1/1.4. Therefore, to get full correction, the software itself should first adjust the signal by raising it to the 1/1.8 power. (2.5/1.4 = 1.8) Thus the system gamma on a Macintosh is 1.8.
Note some graphics cards in Macintoshes may have their own software to change the standard gamma and Adobe Photoshop 3.0 is now released with a gamma control panel from Knoll software which allows the user to change the system gamma of their Macintosh. The 1.8 standard is still accepted as the universal Mac System Gamma, but users should be aware that a Mac can be set differently. The Knoll software control panel for the Mac rewrites the look up table, (LUT) with a value of g/2.5 where g is the gamma the user selects. Thus selecting 1.8 will rewrite the LUT with 1.8/2.5 = 1/1.4 - the default setting. (The values in the LUT are 1/1.4 and this is called a 1.4 correction) SGI
The SGI is similar to the Macintosh but instead of a hardware correction of 1.4 the SGI applies gamma correction of 1.7. Thus the system gamma for an SGI is 2.5/1.7 or roughly 1.5. Sometimes you may see that an SGI has a system gamma of 1.4. This calculation is made on the assumption that monitors have a response curve closer to a 2.4 power function.
SGI's also come with a utility to rewrite the internal hardware correction. These values are stored in a look up table, (LUT) and can be altered. The default is 1/1.7 as mentioned above. (The values in the table are 1/1.7, so we call this a 1.7 correction) Sometimes the value in the LUT may be referred to as the SGI system gamma. This is not the definition used on other platforms. Unlike the Mac gamma control panel, the SGI gamma utility will rewrite the LUT with the actual value set by the user. Gamma Definitions Suns and PCs
Suns and PCs have no standard hardware correction (although certain graphics cards for these platforms may) and therefore their system gammas are roughly 2.5. (More about Sun's SX hardware and gamma)
Common graphics software such as Adobe Photoshop allows the user to set the gamma correction value they want. (In Photoshop it is found in Monitor Setup under Preferences under the File Menu.)More about software gamma correction
Sunday, September 24, 2006
到底谁在抛弃中国?
---------- Forwarded message ----------
From: chinaweekly <chinaweekly@gmail.com>
Date: Sep 23, 2006 2:06 PM
Subject: 到底谁在抛弃中国?
To: chinaweek@googlegroups.com
到底谁在抛弃中国?
王晋晟
我觉得我有必要为中国写点东西了。
虽然我一向标榜远离政治,对所谓的世界大势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失望。但最近的很多很多事情,还是让我觉得有某种东西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我厌恶评论,因为评论家大多只是坐而论道的好手,一旦起而行之,则捉襟见肘。站着说话不腰疼,固然很惬意。我知道有一天我也许会因为我说的这些而打了自己的嘴巴。
但我还是决定要说,就如鲁迅先生所说,如果一个房子里的人要闷死了,你把他叫醒固然很残忍,但,如果你把所有的人都叫醒,又怎么没有可能把房子打一个洞来透气呢?
我知道,也许我也不能把这座房子建的更好,但希望我说的话,能够给别人一些启示或者思索,这些启示或者思索中,也许就有建房子的高手呢。
我今天要说的是,到底谁在抛弃中国?
这个问题看起来太大,几乎无从说起。我还是从细微处说起吧。
昨天看到一个贴子,内容是这样的:
房改是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是把你二老逼疯,医改是要提前给你送终。
很好玩的一个贴子,却很真实的反映了我们改革的一个现实。中国的未来在哪里?我们要走向美国,还是变成下一个拉美?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美国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未来。这句话让我们生出很多美丽的遐想,好像我们真的再这样埋头苦干很多年,就一定能赶英超美,过上欧美人的幸福生活。但是现在,在我们看来,也许赶英超美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遐想,也许中国貌似强大的经济外表之下已经暗流涌动,也许歌舞升平之下已经危机四伏。
为什么要提拉美?
在我们的主流视野里从来都没有拉美,在我们的概念里,拉美这个名词不比非洲高等多少。我们是不屑于提拉美的,那里滋生着一切资本主义的毒瘤,贫富分化,社会动荡,政治独裁,经济畸形发展,拉美人在独立以后,瞎折腾了200多年,还是处于第三世界。
我们怎么能把自己和拉美比?
拉美人第一次进入我们的视线,大概是在去年,我们在谈论中国汽车业的未来走势时,第一次提到这个词,后拉美化。有人对当时世界汽车巨头纷纷进入中国,瓜分市场提出了自己的忧虑,说中国汽车如果不能走自己独立发展的品牌之路,而企图以市场换技术,最后只能如同拉美的汽车市场一样,沦为世界汽车巨头的加工厂,在食物链底层,抢食一点点残羹冷之。永远不可能在世界市场上与他们并驾齐驱。而更重要的是,以低廉的劳动力换来的投资必将不会长久,因为一旦出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市场,跨国巨头马上就会进行产业转移,到那个时候,中国汽车业就会被抽空,拉美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未来。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而我今天要说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汽车业,而是中国的整个未来。我们要走向何方?
是发达的欧美,还是混乱的拉美?
郎咸平在华中科技大学演讲的时候,对大学生们说,"30年以后写信给你女儿的时候你可能会写,你在别国当保姆的日子还好吗?""如果信托制度一直缺乏,那么改革将会把我们带到菲律宾而不是美国。"
台下的大学生莫名惊诧。
其实我觉得倒真没有什么可惊诧的。这个道理连我都能想明白,我们中国的那些精英阶层,喝过洋墨水,读过哈佛剑桥的,谁能不心知肚明呢?但是愿意把它讲出来,讲给我们懵懵懂懂的大众和青年学生的,估计只有郎咸平一个人了。
有些东西是得多用脚趾头想想。上帝给我们一个脑袋,不是为了让我们整天琢磨同事有没有比我多发多少工资或者邻居的老公为什么比我能挣钱的。记得在中学学世界近代史的时候,曾经就有一个问题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拉美国家独立的时间和美国差不多,到最后发展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历史书告诉我们,那是因为帝国主义的掠夺。我一直觉得那是狗屁,如果一对小兄弟一起长大,有一天哥哥对弟弟说,从今天开始,你归我管了,你挣的钱归我,做弟弟的能愿意?据说拉美国家独立以后,很快就变成了美国的后院。不过这是结果,可不是原因了。之所以美国能把他们当后院,还不是因为几十年之后,当哥哥的已经比弟弟强大了好多,敢于对弟弟说,你挣的钱要是不给我,看我不揍你。
当然,我当时是想不明白的。我面对这样的答案,也不过就是在心里说句狗屁,除此之外,是断然提不出反对意见的。但现在,我敢说,也许真实的答案已经被我们发现,并且他正在困扰着我们的中国。
拉美与美国的差距在于,它没有形成良好的财富再生体制,套一句比较主流的话,它缺乏一种财富积累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差别。
第一种情况:
假设在一个地方发现了金矿,来了一个人投资建了一个矿场,雇一百个工人为他淘金,每年获利1000万,矿主把其中的50%做为工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每年收入5万,他们拿一万来租房子,剩下的四万可以结婚,生孩子,成家立业,矿主手里还有五百万,可以做投资。因为工人手里有钱,要安家落户,所以,房子出现需求。于是矿主用手里的钱盖房子,租给工人,或者卖给工人。工人要吃要喝,所以,开饭店,把工人手里的钱再赚回来。开饭馆又要雇别的工人,于是工人的妻子有了就业机会,也有了收入。一个家庭的消费需求就更大了。这样,几年之后,在这个地方出现了100个家庭。孩子要读书,有了教育的需求,于是有人来办学校,工人要约会,要消费,要做别的东西,于是有了电影院,有了商店,这样,50年过去以后,当这个地方的矿快被挖光了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了一个10万人左右的繁荣城市。
而第二种情况是这样的:
假设同样发现了金矿,同样有人来投资开采,同样雇100工人,同样每年获利1000万,但是矿主把其中10%作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一年1万。这些钱只够他们勉强填饱肚子,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讨老婆,只能住窝棚。矿主一年赚了900万,但是看一看满眼都是穷人,在本地再投资什么都不会有需求。于是,他把钱转到国外,因为在本地根本就不安全,他盖几个豪华别墅,雇几个工人当保镖,工人没有前途,除了拼命工作糊口,根本没有别的需求。唯一可能有戏的就是想办法骗一个老婆来,生一个漂亮女儿,或许还可以嫁给矿主做老婆。50年下去以后,这个地方除了豪华别墅,依然没有别的产业。等到矿挖完了,矿主带着巨款走了,工人要么流亡,要么男的为盗,女的为娼。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其实就是拉美和美国不同的发展轨迹。也许今天美国人应该说,感谢华盛顿,他为美国缔造了最现代最科学的政治体制,感谢亨利・福特,他一手缔造了美国的中产阶级。而拉美国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的大独裁者创造了掠夺性的经济体制,以一种豪强的姿态疯狂瓜分着社会财富,而使整个经济虚脱,再也无力发展。
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提一下亨利・福特。古今中外所有的商业人物中,亨利・福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无人能出其右。正是他用他的T型车一手缔造了最初的中产阶级,并将美国社会第一个引入了现代社会,(欧洲在这一点上,比美国晚了几十年)。亨利・福特说我要让我的工人能买得起我的T型车,于是他给工人发高工资,他还创造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使汽车大幅降低,于是,福特公司一跃成为最大的汽车公司,于是有了钱的工人可以买汽车,可以买房子,可以做其它的消费,于是中产阶级诞生了。于是在完成西部扩张,在领土上已经没有回旋余地的美国发现了另外一个金矿,迅速成长的中产阶级带动了巨大的需求,支撑起庞大的国内市场,继续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美国从来都是一个依靠国内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而中国空有12亿人口,却居然内需不足,不得不靠外贸来拉动经济增长,你说这不是咄咄怪事。你以为你是弹丸之国的日本哪?靠外向型经济就能样得膘满肠肥?12亿人口,谁能养活中国?除了你自己。也难怪现在全世界都在指着你,说你对人家倾销。
说到这儿,该说到我们中国的问题了,为什么我们会内需不足,为什么我们会没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我们的财富到那儿去了?我们到底还有多大的持续增长能力。
中国用一种渐进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这里边姑且不说什么权钱交易,制度漏洞,不劳而获。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干净的。但关键就在于,在积累完成以后,我们该怎么做,是继续任贫富分化发展呢?还是创造我们自己的现代社会,创造坊锥形的社会结构。
看到那位网友的话真的倒吸一口冷气,我们在做什么?
我们的改革是不是正在走向一个反面,以疯狂搜刮普通大众并不多的社会财富来继续换取虚高的发展?今早上看到一篇文章,比较中国和新加坡的十大差距,具体的不说,因为小国毕竟比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要好管理得多。但是,让我深思良久的还是新加坡的体制中所投出来的平等思想,那种对普通大众的关怀。而我们,这种声音除了矫揉造作的官员做秀以外,我们看到了哪些实质性的东西?
中国从来就没有平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有没有也很难说。我们只有所谓精英和庶民。当所有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花一辈子的时间才能买一个安身之所的时候,当一个家庭的一个孩子上学就要掏空家里的一切积蓄的时候,当你在股市上投了钱就相当于捐款,被那些国企老板用什么MBO名正言顺的中饱私囊的时候,当一个农民辛苦一年的收入还不如一个大款吃一段饭的开销的时候,你指望大家不去省吃俭用,疯狂存钱?你指望银行里里几万亿的存款能够转化为巨大的需求?你指望消费品市场能够持续火热?你指望有点闲钱的人能够去做更有用的投资而不是作为热钱去炒房?你指望本来就不多的社会财富能够更快更合理流动?我们很穷,因为我们钱本来就不多,却被装在了很少的人的腰包里,我们本来就不富裕,却在银行压一块,在房子上压一块,在股市里套一块,我钱看起来不少,但是就是转不动,都是死钱。于是,少数人手里的钱只能去买LV、卡地亚、施华洛世奇,因为除了这个,他们也没什么可买的了。有些人还跳出来粉饰太平,说什么奢侈中国,狗屁!
哪个大国的经济能靠几个奢侈品品牌带动起来,再说奢侈品跟你有啥关系啊?你瞎激动什么啊?你要是中国也有几个顶极奢侈品品牌的话,跟着起起哄也还可以。那不过是让法国、意大利多赚点钱而已。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我们的农民还没有富裕起来,就已经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吐干净了血,我们的中产阶级还没有诞生就已经横遭劫掠,我们到哪儿找内需?我们除了出口,让全世界来养活我们以外,有什么办法?所以,全世界都说你倾销。是啊,12亿人,谁养活得了你啊?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的改革走入了这样的一种境地?教育收费,房价高启,股票圈钱,上帝啊,这是啥决策啊。哪个已经富得流油的国家在当初这么迫不及待地从自己的人民手里捞钱?
我们的精英阶层都到哪儿去了?
为什么这种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的问题,他们就想不明白?
精英阶层到哪儿去了?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我想,精英阶层有两个去向,一个被收买了,一个被扼杀了。
郎顾之争已经让所有的人都对内地的经济学家失望了。为什么整个内地的经济学家会败在一个叫郎咸平的香港人手里?只有一个问题――良知,不是大陆经济学家太笨了,而是他们已经被收买,良知泯灭,除了为主子叫几声以外,已经没有什么别的作用。于是我们的官僚、资本、还有知识界人士就结成了联盟,制定着进一步瓜分财富的计划。于是我们的普罗大众就失去了话语圈,就算惨叫几声,也不会被人听见。
这是被收买的,还有被扼杀的。
就是青年。
想起鲁迅先生所说,最有希望的就是我们的青年。但是,又是教育,教育,中国教育,被这些狗屁精英把持的中国教育,一方面掏光你的钱袋,另一方面让你接受填鸭式的知识,除了会背几个狗屁单词之外,几乎剥夺你任何独立思考的能力。好啊,这招真好,真是斩草除根了。郎咸平对大学生说:"我们这一代人不懂法制,也没有良心。""我们这一代是要早点被淘汰的,把权力交给你们,你们才是未来。"唉,也许郎先生真的不太了解中国的内地,他不知道现在大学生的孱弱肩膀,也许根本就担不起这个担子。
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你该怎么办?保护你自己。这是每个人首先想到的答案,要么离开它,要么让自己变强大,因为别指望政府保护你。记得五年前我就说,中国在进入一个世界急剧分化的时代,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它分化完之前拼尽全力挤入上层而已。
现在我依然说这话。
变强大,只有变得强大,你才能保护你自己,保护你想保护的人,你才能让自己的声音被更多的人所听到。
最后,想起一句话,如果一个国家不爱自己的人民,你有什么权力要求自己的人民去爱他的国家。
希望,我们,不要说这句话。
原载:http://wjs.name/collection/who-discard-china/2005/09/03/43
From: chinaweekly <chinaweekly@gmail.com>
Date: Sep 23, 2006 2:06 PM
Subject: 到底谁在抛弃中国?
To: chinaweek@googlegroups.com
到底谁在抛弃中国?
王晋晟
我觉得我有必要为中国写点东西了。
虽然我一向标榜远离政治,对所谓的世界大势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失望。但最近的很多很多事情,还是让我觉得有某种东西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我厌恶评论,因为评论家大多只是坐而论道的好手,一旦起而行之,则捉襟见肘。站着说话不腰疼,固然很惬意。我知道有一天我也许会因为我说的这些而打了自己的嘴巴。
但我还是决定要说,就如鲁迅先生所说,如果一个房子里的人要闷死了,你把他叫醒固然很残忍,但,如果你把所有的人都叫醒,又怎么没有可能把房子打一个洞来透气呢?
我知道,也许我也不能把这座房子建的更好,但希望我说的话,能够给别人一些启示或者思索,这些启示或者思索中,也许就有建房子的高手呢。
我今天要说的是,到底谁在抛弃中国?
这个问题看起来太大,几乎无从说起。我还是从细微处说起吧。
昨天看到一个贴子,内容是这样的:
房改是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是把你二老逼疯,医改是要提前给你送终。
很好玩的一个贴子,却很真实的反映了我们改革的一个现实。中国的未来在哪里?我们要走向美国,还是变成下一个拉美?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美国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未来。这句话让我们生出很多美丽的遐想,好像我们真的再这样埋头苦干很多年,就一定能赶英超美,过上欧美人的幸福生活。但是现在,在我们看来,也许赶英超美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遐想,也许中国貌似强大的经济外表之下已经暗流涌动,也许歌舞升平之下已经危机四伏。
为什么要提拉美?
在我们的主流视野里从来都没有拉美,在我们的概念里,拉美这个名词不比非洲高等多少。我们是不屑于提拉美的,那里滋生着一切资本主义的毒瘤,贫富分化,社会动荡,政治独裁,经济畸形发展,拉美人在独立以后,瞎折腾了200多年,还是处于第三世界。
我们怎么能把自己和拉美比?
拉美人第一次进入我们的视线,大概是在去年,我们在谈论中国汽车业的未来走势时,第一次提到这个词,后拉美化。有人对当时世界汽车巨头纷纷进入中国,瓜分市场提出了自己的忧虑,说中国汽车如果不能走自己独立发展的品牌之路,而企图以市场换技术,最后只能如同拉美的汽车市场一样,沦为世界汽车巨头的加工厂,在食物链底层,抢食一点点残羹冷之。永远不可能在世界市场上与他们并驾齐驱。而更重要的是,以低廉的劳动力换来的投资必将不会长久,因为一旦出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市场,跨国巨头马上就会进行产业转移,到那个时候,中国汽车业就会被抽空,拉美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未来。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而我今天要说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汽车业,而是中国的整个未来。我们要走向何方?
是发达的欧美,还是混乱的拉美?
郎咸平在华中科技大学演讲的时候,对大学生们说,"30年以后写信给你女儿的时候你可能会写,你在别国当保姆的日子还好吗?""如果信托制度一直缺乏,那么改革将会把我们带到菲律宾而不是美国。"
台下的大学生莫名惊诧。
其实我觉得倒真没有什么可惊诧的。这个道理连我都能想明白,我们中国的那些精英阶层,喝过洋墨水,读过哈佛剑桥的,谁能不心知肚明呢?但是愿意把它讲出来,讲给我们懵懵懂懂的大众和青年学生的,估计只有郎咸平一个人了。
有些东西是得多用脚趾头想想。上帝给我们一个脑袋,不是为了让我们整天琢磨同事有没有比我多发多少工资或者邻居的老公为什么比我能挣钱的。记得在中学学世界近代史的时候,曾经就有一个问题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拉美国家独立的时间和美国差不多,到最后发展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历史书告诉我们,那是因为帝国主义的掠夺。我一直觉得那是狗屁,如果一对小兄弟一起长大,有一天哥哥对弟弟说,从今天开始,你归我管了,你挣的钱归我,做弟弟的能愿意?据说拉美国家独立以后,很快就变成了美国的后院。不过这是结果,可不是原因了。之所以美国能把他们当后院,还不是因为几十年之后,当哥哥的已经比弟弟强大了好多,敢于对弟弟说,你挣的钱要是不给我,看我不揍你。
当然,我当时是想不明白的。我面对这样的答案,也不过就是在心里说句狗屁,除此之外,是断然提不出反对意见的。但现在,我敢说,也许真实的答案已经被我们发现,并且他正在困扰着我们的中国。
拉美与美国的差距在于,它没有形成良好的财富再生体制,套一句比较主流的话,它缺乏一种财富积累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差别。
第一种情况:
假设在一个地方发现了金矿,来了一个人投资建了一个矿场,雇一百个工人为他淘金,每年获利1000万,矿主把其中的50%做为工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每年收入5万,他们拿一万来租房子,剩下的四万可以结婚,生孩子,成家立业,矿主手里还有五百万,可以做投资。因为工人手里有钱,要安家落户,所以,房子出现需求。于是矿主用手里的钱盖房子,租给工人,或者卖给工人。工人要吃要喝,所以,开饭店,把工人手里的钱再赚回来。开饭馆又要雇别的工人,于是工人的妻子有了就业机会,也有了收入。一个家庭的消费需求就更大了。这样,几年之后,在这个地方出现了100个家庭。孩子要读书,有了教育的需求,于是有人来办学校,工人要约会,要消费,要做别的东西,于是有了电影院,有了商店,这样,50年过去以后,当这个地方的矿快被挖光了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了一个10万人左右的繁荣城市。
而第二种情况是这样的:
假设同样发现了金矿,同样有人来投资开采,同样雇100工人,同样每年获利1000万,但是矿主把其中10%作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一年1万。这些钱只够他们勉强填饱肚子,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讨老婆,只能住窝棚。矿主一年赚了900万,但是看一看满眼都是穷人,在本地再投资什么都不会有需求。于是,他把钱转到国外,因为在本地根本就不安全,他盖几个豪华别墅,雇几个工人当保镖,工人没有前途,除了拼命工作糊口,根本没有别的需求。唯一可能有戏的就是想办法骗一个老婆来,生一个漂亮女儿,或许还可以嫁给矿主做老婆。50年下去以后,这个地方除了豪华别墅,依然没有别的产业。等到矿挖完了,矿主带着巨款走了,工人要么流亡,要么男的为盗,女的为娼。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其实就是拉美和美国不同的发展轨迹。也许今天美国人应该说,感谢华盛顿,他为美国缔造了最现代最科学的政治体制,感谢亨利・福特,他一手缔造了美国的中产阶级。而拉美国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的大独裁者创造了掠夺性的经济体制,以一种豪强的姿态疯狂瓜分着社会财富,而使整个经济虚脱,再也无力发展。
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提一下亨利・福特。古今中外所有的商业人物中,亨利・福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无人能出其右。正是他用他的T型车一手缔造了最初的中产阶级,并将美国社会第一个引入了现代社会,(欧洲在这一点上,比美国晚了几十年)。亨利・福特说我要让我的工人能买得起我的T型车,于是他给工人发高工资,他还创造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使汽车大幅降低,于是,福特公司一跃成为最大的汽车公司,于是有了钱的工人可以买汽车,可以买房子,可以做其它的消费,于是中产阶级诞生了。于是在完成西部扩张,在领土上已经没有回旋余地的美国发现了另外一个金矿,迅速成长的中产阶级带动了巨大的需求,支撑起庞大的国内市场,继续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美国从来都是一个依靠国内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而中国空有12亿人口,却居然内需不足,不得不靠外贸来拉动经济增长,你说这不是咄咄怪事。你以为你是弹丸之国的日本哪?靠外向型经济就能样得膘满肠肥?12亿人口,谁能养活中国?除了你自己。也难怪现在全世界都在指着你,说你对人家倾销。
说到这儿,该说到我们中国的问题了,为什么我们会内需不足,为什么我们会没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我们的财富到那儿去了?我们到底还有多大的持续增长能力。
中国用一种渐进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这里边姑且不说什么权钱交易,制度漏洞,不劳而获。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干净的。但关键就在于,在积累完成以后,我们该怎么做,是继续任贫富分化发展呢?还是创造我们自己的现代社会,创造坊锥形的社会结构。
看到那位网友的话真的倒吸一口冷气,我们在做什么?
我们的改革是不是正在走向一个反面,以疯狂搜刮普通大众并不多的社会财富来继续换取虚高的发展?今早上看到一篇文章,比较中国和新加坡的十大差距,具体的不说,因为小国毕竟比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要好管理得多。但是,让我深思良久的还是新加坡的体制中所投出来的平等思想,那种对普通大众的关怀。而我们,这种声音除了矫揉造作的官员做秀以外,我们看到了哪些实质性的东西?
中国从来就没有平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有没有也很难说。我们只有所谓精英和庶民。当所有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花一辈子的时间才能买一个安身之所的时候,当一个家庭的一个孩子上学就要掏空家里的一切积蓄的时候,当你在股市上投了钱就相当于捐款,被那些国企老板用什么MBO名正言顺的中饱私囊的时候,当一个农民辛苦一年的收入还不如一个大款吃一段饭的开销的时候,你指望大家不去省吃俭用,疯狂存钱?你指望银行里里几万亿的存款能够转化为巨大的需求?你指望消费品市场能够持续火热?你指望有点闲钱的人能够去做更有用的投资而不是作为热钱去炒房?你指望本来就不多的社会财富能够更快更合理流动?我们很穷,因为我们钱本来就不多,却被装在了很少的人的腰包里,我们本来就不富裕,却在银行压一块,在房子上压一块,在股市里套一块,我钱看起来不少,但是就是转不动,都是死钱。于是,少数人手里的钱只能去买LV、卡地亚、施华洛世奇,因为除了这个,他们也没什么可买的了。有些人还跳出来粉饰太平,说什么奢侈中国,狗屁!
哪个大国的经济能靠几个奢侈品品牌带动起来,再说奢侈品跟你有啥关系啊?你瞎激动什么啊?你要是中国也有几个顶极奢侈品品牌的话,跟着起起哄也还可以。那不过是让法国、意大利多赚点钱而已。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我们的农民还没有富裕起来,就已经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吐干净了血,我们的中产阶级还没有诞生就已经横遭劫掠,我们到哪儿找内需?我们除了出口,让全世界来养活我们以外,有什么办法?所以,全世界都说你倾销。是啊,12亿人,谁养活得了你啊?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的改革走入了这样的一种境地?教育收费,房价高启,股票圈钱,上帝啊,这是啥决策啊。哪个已经富得流油的国家在当初这么迫不及待地从自己的人民手里捞钱?
我们的精英阶层都到哪儿去了?
为什么这种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的问题,他们就想不明白?
精英阶层到哪儿去了?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我想,精英阶层有两个去向,一个被收买了,一个被扼杀了。
郎顾之争已经让所有的人都对内地的经济学家失望了。为什么整个内地的经济学家会败在一个叫郎咸平的香港人手里?只有一个问题――良知,不是大陆经济学家太笨了,而是他们已经被收买,良知泯灭,除了为主子叫几声以外,已经没有什么别的作用。于是我们的官僚、资本、还有知识界人士就结成了联盟,制定着进一步瓜分财富的计划。于是我们的普罗大众就失去了话语圈,就算惨叫几声,也不会被人听见。
这是被收买的,还有被扼杀的。
就是青年。
想起鲁迅先生所说,最有希望的就是我们的青年。但是,又是教育,教育,中国教育,被这些狗屁精英把持的中国教育,一方面掏光你的钱袋,另一方面让你接受填鸭式的知识,除了会背几个狗屁单词之外,几乎剥夺你任何独立思考的能力。好啊,这招真好,真是斩草除根了。郎咸平对大学生说:"我们这一代人不懂法制,也没有良心。""我们这一代是要早点被淘汰的,把权力交给你们,你们才是未来。"唉,也许郎先生真的不太了解中国的内地,他不知道现在大学生的孱弱肩膀,也许根本就担不起这个担子。
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你该怎么办?保护你自己。这是每个人首先想到的答案,要么离开它,要么让自己变强大,因为别指望政府保护你。记得五年前我就说,中国在进入一个世界急剧分化的时代,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它分化完之前拼尽全力挤入上层而已。
现在我依然说这话。
变强大,只有变得强大,你才能保护你自己,保护你想保护的人,你才能让自己的声音被更多的人所听到。
最后,想起一句话,如果一个国家不爱自己的人民,你有什么权力要求自己的人民去爱他的国家。
希望,我们,不要说这句话。
原载:http://wjs.name/collection/who-discard-china/2005/09/03/43
Monday, September 18, 2006
Windows Vista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Windows Vista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Windows Vista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Windows Vista is the name of the next version of Microsoft Windows, a proprietary graphical operating system used on personal computers, including home and business desktops, notebook computers, and media centers. Prior to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Vista name on July 22, 2005, it was known by its codename Longhorn. As of September 2006, Windows Vista is at release candidate stage; Microsoft has stated the scheduled release dates for Windows Vista are currently November 2006 for business editions, and January 2007 for consumer editions.[1] These release dates come more than five years after the release of Windows XP, Microsoft's current consumer and business operating system, making it the longest time span between releases of Windows.
Windows Vista has hundreds of new features, som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of which include an update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and visual style dubbed Windows Aero, improved searching features, new multimedia creation tools such as Windows DVD Maker, and completely redesigned networking, audio, print, and display sub-systems. Vista also aims to increase the level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machines on a home network using peer-to-peer technology, making it easier to share files, password settings, and digital media between computers and devices. For developers, Vista introduces version 3.0 of the .NET Framework, which aims to make it significantly easier for developers to write high-quality applications than with the traditional Windows API.
Microsoft's primary stated goal with Vista, however, has been to improve the state of security in the Windows operating system.[2] One of the most prevalent common criticisms of Windows XP and its predecessors are their commonly exploited security vulnerabilities and overall susceptibility to malware, viruses and buffer overflows. In light of this, then Microsoft chairman Bill Gates announced in early 2002 a company-wide 'Trustworthy Computing initiative' which aims to incorporate security work into every aspect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at the company. Microsoft claimed it prioritized improving the security of Windows XP and Windows Server 2003 above finishing Windows Vista, significantly delaying its completion.[3]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Windows Vista is the name of the next version of Microsoft Windows, a proprietary graphical operating system used on personal computers, including home and business desktops, notebook computers, and media centers. Prior to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Vista name on July 22, 2005, it was known by its codename Longhorn. As of September 2006, Windows Vista is at release candidate stage; Microsoft has stated the scheduled release dates for Windows Vista are currently November 2006 for business editions, and January 2007 for consumer editions.[1] These release dates come more than five years after the release of Windows XP, Microsoft's current consumer and business operating system, making it the longest time span between releases of Windows.
Windows Vista has hundreds of new features, som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of which include an update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and visual style dubbed Windows Aero, improved searching features, new multimedia creation tools such as Windows DVD Maker, and completely redesigned networking, audio, print, and display sub-systems. Vista also aims to increase the level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machines on a home network using peer-to-peer technology, making it easier to share files, password settings, and digital media between computers and devices. For developers, Vista introduces version 3.0 of the .NET Framework, which aims to make it significantly easier for developers to write high-quality applications than with the traditional Windows API.
Microsoft's primary stated goal with Vista, however, has been to improve the state of security in the Windows operating system.[2] One of the most prevalent common criticisms of Windows XP and its predecessors are their commonly exploited security vulnerabilities and overall susceptibility to malware, viruses and buffer overflows. In light of this, then Microsoft chairman Bill Gates announced in early 2002 a company-wide 'Trustworthy Computing initiative' which aims to incorporate security work into every aspect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at the company. Microsoft claimed it prioritized improving the security of Windows XP and Windows Server 2003 above finishing Windows Vista, significantly delaying its completion.[3]
WiMAX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WiMAX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WiMAX is defined as 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 by the WiMAX Forum, formed in April 2001 to promote conformance and interoperability of the IEEE 802.16 standard, officially known as WirelessMAN. The Forum describes WiMAX as 'a standards-based technology enabling the delivery of last mile wireless broadband access as an alternative to cable and DSL'.
'WiMAX is not a technology, but rather a certification mark, or 'stamp of approval' given to equipment that meets certain conformity and interoperability tests for the IEEE 802.16 family of standards. A similar confusion surrounds the term Wi-Fi (Wireless Fidelity), which like WiMAX, is a certification mark for equipment based on a different set of IEEE standards from the 802.11 working group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WLAN). Neither WiMAX, nor Wi-Fi is a technology but their names have been adopted in popular usage to denote the technologies behind them. This is likely 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using terms like 'IEEE 802.16' in common speech and writing.' - OECD [1]"
'WiMAX is not a technology, but rather a certification mark, or 'stamp of approval' given to equipment that meets certain conformity and interoperability tests for the IEEE 802.16 family of standards. A similar confusion surrounds the term Wi-Fi (Wireless Fidelity), which like WiMAX, is a certification mark for equipment based on a different set of IEEE standards from the 802.11 working group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WLAN). Neither WiMAX, nor Wi-Fi is a technology but their names have been adopted in popular usage to denote the technologies behind them. This is likely 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using terms like 'IEEE 802.16' in common speech and writing.' - OECD [1]"
W-CDMA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W-CDMA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W-CDMA (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is a type of 3G cellular network. W-CDMA is the technology behind the 3G UMTS standard and is allied with the 2G GSM standar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 ITU.
More technically, W-CDMA is a wideband spread-spectrum 3G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air interface that utilize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r CDMA the general multiplexing scheme,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CDMA the US standard).
W-CDMA (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is a type of 3G cellular network. W-CDMA is the technology behind the 3G UMTS standard and is allied with the 2G GSM standar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 ITU.
More technically, W-CDMA is a wideband spread-spectrum 3G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air interface that utilize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r CDMA the general multiplexing scheme,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CDMA the US standard).
Friday, September 15, 2006
Mathematica, Maple, Matlab, IDL Comparision
Mathematica, Maple, Matlab, IDL
Brief description, with links
Each of these popular symbolic and/or numerical mathematics software packages has its own strong points. All are available on some computers on the C.U. campus, though rarely all on a single computer.
Mathematica
is the premier all-purpose mathematical software package. It integrates swift and accurate symbolic and numerical calculation, all-purpose graphics, and a powerful programming language. It has a sophisticated ``notebook interface'' which is great for documenting and displaying work. It can save individual graphics in any graphics format. Its functional programming language (as opposed to procedural) makes it possible to do complex programming using very short concise commands; it does, however, allow the use of basic procedural programming constructs like Do and For. Drawbacks: steeper learning curve for beginners used to procedural languages; more expensive links: BASICS, Local resources, Wolfram Inc., Wolfram technical FAQs
Matlab
Matlab combines efficient computation, visualization and programming for linear-algebraic technical work and other mathematical areas. It is widely used in th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Drawbacks: Not for analytical/symbolic math links: MathWorks Matlab home page
Maple
Maple is powerful analytical and mathematical software which does the same sorts of things that Mathematica does, with similar high quality. Maple's programming language procedural -- like C or Fortran or Basic -- although it has a few functional programming constructs. Drawbacks: Worksheet interface/typesetting not as developed as Mathematica's, but it is less expensive links: Waterloo Maple web site
IDL
(Interactive Data Language) excels at processing real-world data, especially graphics, and has a reasonably simple syntax, especially for those familiar with Fortran or C. IDL makes it as easy as possible to read in data from files of numerous scientific data formats. IDL is very popular at NASA,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facilities, and especially at C.U. where it was originally developed and is free (see site license). Drawbacks: Does not do symbolic math links: basic IDL, RSI IDL home page
Brief description, with links
Each of these popular symbolic and/or numerical mathematics software packages has its own strong points. All are available on some computers on the C.U. campus, though rarely all on a single computer.
Mathematica
is the premier all-purpose mathematical software package. It integrates swift and accurate symbolic and numerical calculation, all-purpose graphics, and a powerful programming language. It has a sophisticated ``notebook interface'' which is great for documenting and displaying work. It can save individual graphics in any graphics format. Its functional programming language (as opposed to procedural) makes it possible to do complex programming using very short concise commands; it does, however, allow the use of basic procedural programming constructs like Do and For. Drawbacks: steeper learning curve for beginners used to procedural languages; more expensive links: BASICS, Local resources, Wolfram Inc., Wolfram technical FAQs
Matlab
Matlab combines efficient computation, visualization and programming for linear-algebraic technical work and other mathematical areas. It is widely used in th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Drawbacks: Not for analytical/symbolic math links: MathWorks Matlab home page
Maple
Maple is powerful analytical and mathematical software which does the same sorts of things that Mathematica does, with similar high quality. Maple's programming language procedural -- like C or Fortran or Basic -- although it has a few functional programming constructs. Drawbacks: Worksheet interface/typesetting not as developed as Mathematica's, but it is less expensive links: Waterloo Maple web site
IDL
(Interactive Data Language) excels at processing real-world data, especially graphics, and has a reasonably simple syntax, especially for those familiar with Fortran or C. IDL makes it as easy as possible to read in data from files of numerous scientific data formats. IDL is very popular at NASA,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facilities, and especially at C.U. where it was originally developed and is free (see site license). Drawbacks: Does not do symbolic math links: basic IDL, RSI IDL home page
What Is Mathematica?
What Is Mathematica?
You probably know Mathematica by name. Or you may be one of nearly two million users. But do you really know the breadth of capabilities Mathematica can offer you? Whatever you're working on--calculating, programming, learning, documenting or developing--Mathematica is equipped to help.
Mathematica seamlessly integrates a numeric and symbolic computational engine, graphics system, programming language, documentation system, and advanced connectivity to other applications. It is this range of capabilities--many world-leading in their own right--that makes Mathematica uniquely capable as a "one-stop shop" for you or your organization's technical work.
Wide Range of Uses
Handling complex symbolic calculations that often involv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r millions of terms
Loading, analyzing, and visualizing data
Solving equations,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d minimization problems numerically or symbolically
Doing numeric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s, ranging from simple control systems to galaxy collisions, financial derivatives, complex biological systems, chemical reactions, environmental impact studies, and magnetic fields in particle accelerators
Facilitating rap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RAD) for engineering companie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Producing professional-quality, interactive technical reports or papers for electronic or print distribution
Illustrating mathematical or scientific concepts for students from K-12 to postgraduate levels
Typesetting technical information--for example, for U.S. patents
Giving technical presentations and seminars
Works at All LevelsUsually Mathematica is used with its notebook interface directly as it comes out of the box. However, it is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through alternative interfaces such as a web browser or by other systems as a back-end computational engine.
Some of these uses require in-depth Mathematica knowledge, while others do not. Mathematica is unusual in being operable for less involved tasks as well as being the tool of choice for leading-edge research, performing many of the world's most complex computations. It is Mathematica's complete consistency in design at every stage that gives it this multilevel capability and helps advanced usage evolve naturally.
Take a tour of Mathematica.
Fully Featured, Fully Integrated
At a superficial level, Mathematica is an amazing, yet easy-to-use calculator. The world's most comprehensive set of mathematical, scientific, engineering, and financial functions is ready-to-use--often with just one mouse click or command. However, Mathematica functions work for any size or precision of number, compute with symbols, are easily represented graphically, automatically switch algorithms to get the best answer, and even check and adjust the accuracy of their own results. This sophistication means trustworthy answers every time, even for those inexperienced with the mechanics of a particular calculation.
While working through calculations, a notebook document keeps a complete report: inputs, outputs, and graphics in an interactive but typeset form. Adding text, headings, formulas from a textbook, or even interface elements is straightforward, making online slide show, web, XML, or printed presentation immediately available from the original material. In fact, with notebook document technology, a fully customized interface can easily be provided so that recipients can interact with the content. The notebook is a fully featured, fully integrated technical document-creation environment.
Easy Programming, Powerful Results
The move from immediate calculations to programmed computations can occur evolutionarily. Just one line makes a meaningful program in Mathematica--the methodology, syntax, and documents used for input and output remaining as they are for immediate calculations.
Mathematica is also a robust softwar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Mathematica packages can be debugged, encapsulated, and wrapped in a custom user interface, all from within the Mathematica system. Alternatively, Java, C, or links to a proprietary system can use Mathematica's power behind the scenes.
One Unifying Idea
Symbolic programming is the underlying technology that provides Mathematica this unmatched range of abilities. It enables every type of object and every operation--be they data, functions, graphics, programs, or even complete documents--to be represented in a single, uniform way as a symbolic expression. This unification has many practical benefits from ease of learning to broadening the scope of applicability of each function. The raw algorithmic power of Mathematica is magnified and its utility extended.
You probably know Mathematica by name. Or you may be one of nearly two million users. But do you really know the breadth of capabilities Mathematica can offer you? Whatever you're working on--calculating, programming, learning, documenting or developing--Mathematica is equipped to help.
Mathematica seamlessly integrates a numeric and symbolic computational engine, graphics system, programming language, documentation system, and advanced connectivity to other applications. It is this range of capabilities--many world-leading in their own right--that makes Mathematica uniquely capable as a "one-stop shop" for you or your organization's technical work.
Wide Range of Uses
Handling complex symbolic calculations that often involv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r millions of terms
Loading, analyzing, and visualizing data
Solving equations,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d minimization problems numerically or symbolically
Doing numeric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s, ranging from simple control systems to galaxy collisions, financial derivatives, complex biological systems, chemical reactions, environmental impact studies, and magnetic fields in particle accelerators
Facilitating rap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RAD) for engineering companie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Producing professional-quality, interactive technical reports or papers for electronic or print distribution
Illustrating mathematical or scientific concepts for students from K-12 to postgraduate levels
Typesetting technical information--for example, for U.S. patents
Giving technical presentations and seminars
Works at All LevelsUsually Mathematica is used with its notebook interface directly as it comes out of the box. However, it is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through alternative interfaces such as a web browser or by other systems as a back-end computational engine.
Some of these uses require in-depth Mathematica knowledge, while others do not. Mathematica is unusual in being operable for less involved tasks as well as being the tool of choice for leading-edge research, performing many of the world's most complex computations. It is Mathematica's complete consistency in design at every stage that gives it this multilevel capability and helps advanced usage evolve naturally.
Take a tour of Mathematica.
Fully Featured, Fully Integrated
At a superficial level, Mathematica is an amazing, yet easy-to-use calculator. The world's most comprehensive set of mathematical, scientific, engineering, and financial functions is ready-to-use--often with just one mouse click or command. However, Mathematica functions work for any size or precision of number, compute with symbols, are easily represented graphically, automatically switch algorithms to get the best answer, and even check and adjust the accuracy of their own results. This sophistication means trustworthy answers every time, even for those inexperienced with the mechanics of a particular calculation.
While working through calculations, a notebook document keeps a complete report: inputs, outputs, and graphics in an interactive but typeset form. Adding text, headings, formulas from a textbook, or even interface elements is straightforward, making online slide show, web, XML, or printed presentation immediately available from the original material. In fact, with notebook document technology, a fully customized interface can easily be provided so that recipients can interact with the content. The notebook is a fully featured, fully integrated technical document-creation environment.
Easy Programming, Powerful Results
The move from immediate calculations to programmed computations can occur evolutionarily. Just one line makes a meaningful program in Mathematica--the methodology, syntax, and documents used for input and output remaining as they are for immediate calculations.
Mathematica is also a robust softwar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Mathematica packages can be debugged, encapsulated, and wrapped in a custom user interface, all from within the Mathematica system. Alternatively, Java, C, or links to a proprietary system can use Mathematica's power behind the scenes.
One Unifying Idea
Symbolic programming is the underlying technology that provides Mathematica this unmatched range of abilities. It enables every type of object and every operation--be they data, functions, graphics, programs, or even complete documents--to be represented in a single, uniform way as a symbolic expression. This unification has many practical benefits from ease of learning to broadening the scope of applicability of each function. The raw algorithmic power of Mathematica is magnified and its utility extended.
Thursday, September 14, 2006
文化大革命一定会重演
---------- Forwarded message ----------
From: chinaweekly <chinaweekly@gmail.com>
Date: Aug 15, 2006 1:23 PM
Subject: 文化大革命一定会重演
To: chinaweek@googlegroups.com
文化大革命一定会重演
对大众歇斯底里以及集体迫害的研究
一、前言
文革被否定后,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认为毛泽东时代是一场灾难,中共对黑五类"地富反坏右"的指控是迫害,甚至是无中生有。我想对于这种言论的最好批驳方法是拿出一些证据,证明毛泽东时代镇压"地富反坏右"是必要的,合理的。比如说,我们可以找出投机商在建国初期囤积粮食、煤炭,故意破坏金融秩序,拒绝使用人民币的案例。也可以找出在国家统购的棉絮里掺杂稻草,导致朝鲜前线志愿军冻死的案例等等。这项工作并不难,查一查资料就可以了。
但是本贴子不想谈这个。本贴子打算干脆接受反革命右派的说法,我就当一回右派,我就承认毛泽东时代有骇人听闻的人迫害人的现象,有冤假错案。并且,我还会给出历史上的发生在人类社会的三个大众歇斯底里案例,然后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一下,人类社会为什么会有迫害人的现象发生。
我认为反思文革不能一头扎在文革里面去搞研究。文革中为什么会发生大众歇斯底里的现象?为什么会迫害"黑五类"?要想研究这个问题必须从文革中跳出来,只有研究更多的人类社会历史上发生过的迫害人的案例,我们才能找到文革的答案。这就好比一辆三菱卡车的轮胎脱落了,那么到底是保养出了问题,还是汽车设计本身有缺陷?我们埋头只研究这一辆卡车是很难找到答案的,永远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如果我们通过调查后发现许多三菱卡车的轮胎都脱落了,这样就容易分析了,一定是汽车设计出了问题。
二、欧洲中世纪的"女巫狂"
人类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持续时间最长的迫害是发生在欧洲中世纪的"女巫狂"。在15世纪到17世纪之间,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教士们根据圣经所说的"行邪术的女人不可容她存活"的"基督语录"发动了女巫狂运动,在这段时期内烧死了多达50万名妇女。某一名妇女一旦被控告有巫术,她就必死无疑。她会被折磨得直到死去或认罪,然而即使认罪,她也会被处死。当时,谁若是否定有女巫存在,就会被认为是异端。人们普遍相信有许多妇女或者老太婆已经与魔鬼定下契约。 历史学家特雷佛.罗珀曾概括地介绍了当时被人们接受的几种神话:
每天夜里,这些愚蠢的老太婆都在自己身上涂上"魔鬼油"来润滑自己,这油是用被杀死的婴孩的油炼成的。然后他们穿过裂缝和锁孔,滑上烟囱,骑上扫帚柄、纺锤或飞船飞跑......飞到恶魔们的集合地去参加女巫们的聚会......她们都参加对魔王的参拜,在阴森可怕的音乐伴奏声中绕着魔王跳舞,这些音乐是用古怪的乐器演奏的――马的头颅、人的头骨等。她们毕恭毕敬地亲吻魔王。假如魔王是一头山羊,就吻他的屁股;假如魔王是一只癞蛤蟆,就吻他的嘴唇。然后,魔王一声令下,她们就淫荡地胡搞乱交一阵,再坐下来大吃大嚼......在萨沃伊,吃烤熟的或煮熟的小孩;在西班牙,她们吃从坟墓里掘出的死尸,尤其喜欢吃亲属的死尸;在阿尔萨斯,吃油焖妓女肉......在这些公开举行活动的间隙,老太婆们还抽空去给她们熟识的、演变成鼬鼠、田鼠、蝙蝠、癞蛤蟆或其他动物的妖精喂奶。
人们还用"女巫"来解释许多别的事,例如:冰雹、歉收和疾病都是她们造成的。被怀疑者一旦被人正是控告行过巫术,通常就只有死路一条:她们被捆绑在拉肢刑架上遭受折磨,常常被人用烧红的烙铁烫,直到她们招供或者被折磨致死;如果她们招供了,她们就会被活活烧死。此外,被认为是女巫的人还要被迫说出几个假想的她们同谋的名字――这些人也会受到拷问,直到她们说出更多的假想的女巫的名字。女巫的人数自然会迅速增加,而对巫术的歇斯底里也会随之增长。法官和牧师们从女巫狂中渔利:他们享受人们对她们的感激之情,甚至每烧死一名女巫后,他们还向死者家属索取木柴钱和举办庆祝宴会的钱。在比较开明和合乎理性的思想在这块大陆上最后占上风之前,欧洲人有两个世纪是生活在对女巫的恐惧之中。
三、美国1692年的"塞勒姆女巫事件"
1962年美国马赛诸塞州的塞勒姆城(Salem),一群小女孩突然出现了怪异行为,他们哭泣,说感到难受并且四肢着地爬行。其中一人称她受到了女巫的威胁。还有一位是基督教牧师的女儿。在讯问她们时,女孩子们并没有告诉人们明确的答案,但是大多数人都怀疑一位名叫巴巴多斯的一个黑人女奴,还有一个丑陋的老妇女和一个妓女施用妖术和"魔术"诱惑了女孩。村民们迅速接受了这种说法,并提供了一些他们认为也是巫婆作祟的现象:他们的牛奶和奶酪无缘无故地坏了。有一个女人来看过一家的牲口以后,牲口就生下了一个怪胎,等等。这一切,对于村民们来说,似乎毫无疑问巫婆作怪的结果。
这件事发生后不久,便刮起了审判、绞刑和火刑的旋风,高峰时,被逮捕者达到了200人之多,最后19名无辜者被处绞刑,4人死于监狱中。面对"女巫"指控,当时的法官接受"幽灵似的证据",也就是说"提出证词的证人并没有真正看见被告,而是看见很像被告的鬼魂在干一些活动,如烧房子、沉船等等",凭这样的证词就可以定罪。当时人人自危,就连殖民当局的上层都处于危险之中。
被指控为"女巫"而被关押起来的人发现,她们陷进了一个怎么也说不清的境地,弄不好就会给莫名其妙地吊死。为了避免这个厄运,她们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巫婆,并且揭发别的恶魔和别的巫婆,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她们弃暗投明,弃恶从善,甚至夫妻互相揭发,女儿检举父母。有人被揭发为巫婆的时候,家人纷纷表示"划清界线",赞同惩罚以表明自己的清白。
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追捕女巫"事件,被传统地看成是集体狂热的事例。那时的舆论和当局不知道如何从自然方面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而只能寻求做出当时社会能够接受的解释,也就是超自然现象的解释。
塞勒姆事件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最终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马里兰大学历史学家玛丽马托西安所著《往日的毒害》一书中得到了阐明。书中指出:造成这种怪异行为的罪魁祸首是一种"紫红色麦角菌"的食物中毒。"紫红色麦角菌"是寄生在黑麦上的一种微型毒蕈,毒性很大。来自黑麦的产品是塞勒姆地区居民有限食谱中的主要食品,当时人们食用的粗制黑麦粉被这种细菌感染,中毒主要表现是指甲脱落,指头和关节脱落,或者是痉挛。它使神经功能紊乱,使人产生错觉,幻觉,另外还有颤抖、抽搐和间接性的高烧。有40%的中毒者最终难以逃脱死亡。
四、美国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美国掀起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美国人民在参议员麦卡锡的领导下曾对假象的"共产党人"实行了歇斯底里的讨伐。这位参议员挥舞着并不存在的"赤色分子"名单,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批评他的人指控为共产党的同情者,使许多人名誉扫地。麦卡锡主义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电影大师卓别林、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等人,就都是麦卡锡及其同伙疯狂迫害的牺牲品。据估算,至少有800万美国人要经常证明他们对国家的忠诚,这段时期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忠诚宣誓的年代"。其间,大约有二千万美国公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审查。告密者受到保护,列入秘密警察档案的人数与年俱增。"忠诚调查"的对象范围甚至扩大到了荒谬可笑的地步,在帕萨迪纳,有个3岁的小姑娘为商店当广告模特,她的母亲接到通知书,小姑娘必须签署忠诚宣誓书后才能领取报酬。在"忠诚调查"的影响下,美国的社会舆论也随之右转,学校里教授社会科学的教师如果不在课堂上大骂苏联和共产主义就会被解雇,辛辛那提红色棒球队被迫更改了名称,甚至参加角逐美国小姐的候选人都必须陈述她们对卡尔.马克思的看法。
1950年2月9日,麦卡锡在这一天"炮打国务院"。他在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的安排下,发表了题为《国务院里的共产党》的演讲,声称国务院里有205名共产党和间谍,并称这些人至今仍在草拟和制定国务院的政策。紧接着,美国参议院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揭露和清查美国政府中共产党活动的浪潮。
朝鲜战争爆发后,麦卡锡开始翻历史旧案,指责民主党政府中有人暗中"私通苏联"、"出卖了蒋介石集团"、"帮了共产主义的忙",并将曾经担任驻华特使、 美国国务卿和国防部长的乔治.马歇尔将军打成"叛徒",并且将民主党执政的20年称为"叛国的20年"。到了1953年末,这股怀疑一切之风兜了个大圈子,首倡进行"忠诚检查"的杜鲁门总统本人对国家的忠诚也受到了攻击。11月6日,共和党人、美国司法部长小赫伯特・布劳内尔指控杜鲁门本人有意识地庇护一个苏联间谍。
1953年4月,麦卡锡在两名年轻助手的协助下,开始对美国设在海外的大使馆藏书目录进行清查。在这次清查中,美国共产党领袖威廉・福斯特、左翼作家白劳德、史沫特莱等75位作家的书籍全被列为禁书,甚至连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史莱辛格,和幽默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也被列入"危险书籍"之列。据估计,被剔除的书籍总数有近200万册。在此影响下,美国国内一些城市和学校的图书馆也纷纷查禁甚至焚毁"任何可疑的书籍和杂志"。被贴上"可疑"标签的书籍包括关于雕塑、医学、酒类、托幼和建筑类的专著以及侦探小说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甚至,连一本介绍芭蕾舞的书也因为提到了"苏联"而被麦卡锡主义分子付之一炬。
在美国国内,成千上万的华裔和亚裔被怀疑为"间谍"。他们不仅被非法传讯,不准寄钱给中国的亲人,甚至被禁止公开谈论自己的家乡,还有不少人因被指责"同情共产党"而受监禁、被驱逐甚至遭暗杀。在美国工作的著名核物理学家钱学森也因被指责在战时参加了美国共产党的活动,受到了联邦调查局的传讯。此后,钱学森多次发现他的私人信件被拆,住宅电话被窃听,他的"国家安全许可证"也被吊销。这表明,他已经不能继续从事喷气推进研究,甚至不能留在实验室里工作了。直到1955年离开美国前,钱学森一直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的监视。由于受到美国政府的限制,钱学森回国时不仅没有带回任何研究资料,甚至连一些私人生活物品都未带回。甚至连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也因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不得不偕同夫人离开祖国,远走瑞士。1972年2月19日,斯诺客死日内瓦。
五、对法制的反思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上大规模的迫害、歇斯底里的发生是由于法制的不健全造成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1692年发生的塞勒姆事件留给后世的最重要遗产是法庭证据的"严格认定原则"。在塞勒姆审巫案中,被告和证人的互相坦白、揭发、道听途说、逼供信都可以作为证据,这是塞勒姆审巫案法庭失控的主要原因。法制论者认为,塞勒姆审巫案给了人们一个严重的教训,只有经过程序认定的,确切无疑的证据方能在法庭上作为陪审团判断的依据。法庭必须排斥那些"不经呈证程序检验的证据",必须排斥非法取得的证据,被告也必须享有专业律师为之作反辩的权利。
塞姆勒事件之后的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六条规定:在一切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有权接受"法庭律师辩护的协助"。1938年制定的《联邦诉讼规则》中更是对证据开示作了明确规定,其中包括:证言笔录(deposition)、质问书(interrogatory)、提示证物(production of documents and things)、身心状况检查(physical and mental examination)和要求自认(request for admission)。至此,法制论者的理想似乎是完美了,人们似乎可以松一口气了,大众歇斯底里式的迫害行为可以永远离我们远去了。
但是历史却证明了法制的完善与防止大众歇斯底里爆发似乎毫无关系。在《联邦诉讼规则》出现之后的1938年,美国发生了荒诞的"火星人入侵地球大恐慌",随后发生了1944年的"马顿幽灵麻醉师事件"和1954年的"西雅图汽车挡风玻璃事件"。特别是1992年的"洛杉矶骚乱" 更是表现出了歇斯底里的人群故意暴力抗法的特征。1998年发生在印尼的骚乱也存在明显的暴力抗法特征,在这次骚乱中有1200多人丧生,其中大部分是华人,5000多间华人商店和住宅惨遭烧毁,疯狂的暴徒还在光天化日之下强暴了数百名华人妇女。
法制并不能消除阶级对立和社会摩擦,所以法制的健全并不能有效防止大众歇斯底行为,也不能有效的制止恐慌与迫害的发生。另一方面,当"恐慌"在人群中蔓延开来时,陪审团的裁决往往使人们离真理越来越远,历史上哥白尼就是在一人一票的表决后被判决烧死。塞勒姆事件中的陪审团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理智。当"人群"发生恐慌时,由"人"组成的陪审团只能使恐慌造成的迫害进一步加剧。
六、对民主的反思
二战后的美国已经完全建立了所谓的民主体制,其中包括:三权独立、两党制大选、军队国家化、新闻自由、舆论监督、宗教信仰自由、结社自由以及司法公正。可是这些并没有防止1950年"麦卡锡主义"的出现。相反,美国政界的党派斗争却成了迫害人的温床。共和党人起初认为麦卡锡这个人是个祸害,党内成员避之犹恐不及,但当他们看到麦卡锡扛着反共大旗引得众人喝彩时,尤其是麦卡锡将矛头指向民主党,对执政党进行残酷无情和不顾后果的批评时,态度就变了。出于党派斗争的需要,他们暗中对麦卡锡的活动加以怂恿。共和党领袖塔夫脱吹捧麦卡锡是"战斗的海军陆战队员,他冒着生命危险去保卫美国的自由",是共和党向民主党进攻的桥头堡。
七、对领袖的反思
"灾难是由个别领导人的过失造成的",这种观点极具普遍性,以至于美国清教徒法官约翰・霍桑(John Hathorne),因参与了1692年塞勒姆迫害"女巫"事件而声名狼藉。他的后代,著名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甚至不得不给家族的姓氏增添了一个字母"W",以解除一位被害"女巫"的丈夫对霍桑姓氏的诅咒。美国50年代歇斯底里的反共行为也被推倒参议员麦卡锡一个人头上,以至于那场大规模的"政治迫害运动"到今天还被称作"麦卡锡主义"。西方学者们在反思"麦卡锡主义"的时候,也往往流于对麦卡锡个人的批判和谩骂。
领袖人物固然要在承担一部分历史责任,但是当我们具体研究"麦卡锡主义"盛行期间的种种社会现象,就会发现"灾难是由个别领导人造成的"这一观点显得非常偏颇。事实上,共和党人自1928―1946年11月的18年间从未在国会选举中获胜,那么为什么共和党人会在1946奇迹般的获胜呢?今天的大多数政治分析家们同意这样一种见解,即"共和党人在国内到处宣扬的关于共产主义威胁论"起了巨大的作用。可见"麦卡锡主义"在当时的美国政界有广泛的支持。1933―1953年的20年间共和党也从未在总统大选中获胜,而正是由于马卡锡主义的作用,艾森豪威尔才在1953年当上了美国总统。两次选举的结果表明,麦卡锡主义无论是在美国的政界还是民间都有获得了广泛支持。
在麦卡锡主义猖獗的年代,身为民主党人的总统杜鲁门也是麦卡锡主义的始作俑者之一,是他发布命令要对250万公务员进行新的安全审查。而这一举动成为直接成为"忠诚宣誓的年代"的开端。麦卡锡早在1954年便走下美国的政治舞台,但是麦卡锡主义的影响却远未消失。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保持僵硬的敌视政策,从杜鲁门时代开始,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几届美国政府谁也不敢主动提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接触,第一个与中国进行接触的尼克松也是靠反共起的家。事实上,把罪责推到麦卡锡头上,这种做法保护了大多数政客,其中也包括曾经为麦卡锡主义推波助澜的美国总统杜鲁门。
八、人群的素质
"灾难的发生是由于人民的素质差",首先提出这个理论的是法国贵族勒邦(Gustave Le Bon,1895),他和大多数上层统治阶级成员一样,非常讨厌贫民阶层的人群。勒邦主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集体迫害行为进行分析。他认为,心怀不满的人群很容易变成好斗的暴民,群众运动就是暴民政治。
勒邦坚信,"人"在群体中会受到"感染",在人群中,个人的文明程度会下降。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许颇有教养,但是到了人群中,他就变成了一个野蛮人,变成了一个按照本能行动的生物。而人群一旦被卷入发了疯似的狂乱之中,他们就不能再进行理性思考。所以,勒邦建议政府对社会舆论进行监控,反对言论自由,只有这样才可以防止大规模恐慌的流行和暴乱的发生,并且禁止一切民众集会,甚至连只有3个人的集会也不允许。
这种反民主的传统看法一直持续到20世纪,形形色色的理论家都认为社会运动吸引的是一些"具有某种个性缺陷的人",参加"运动"能使他们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和用处,从而满足了他们在心理上的需要。
这种观点在解释"马顿幽灵麻醉师事件"(对不起,篇幅有限没有介绍这个案例)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种观点也有明显的缺陷。首先,如果社会运动的存在仅仅是为解决心理上的不满足,那么为什么人们偏偏要参加这个运动,而不去加入那个运动?比如说,为什么参加三K党,而不参加解放黑奴的运动?为什么加入共产党,而不加入国民党?为什么加入左派,而不加入右派?显然人们的选择是理性的,而并不是单纯的心理缺陷。第二,中世纪女巫狂、1692年的塞勒姆女巫事件的参与者并不完全是素质低的暴民,其中也包括基督徒和大法官,这些人在当时的社会上受教育程度是相当高的。另外,麦卡锡主义流行地也并不仅仅是社会底层,而是美国高层政界。这说明人的素质、受教育程度与迫害发生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九、社会紧张理论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斯梅尔瑟(Smelser, Neil J.),他在人类集体行为的综合论述方面非常有影响。他认为集体行为的发生有6个基本条件,如果这6个条件具备了,集体行为就不可避免。1.结构性助长2.结构性紧张3.概念化信仰4.催发因素5.行动动员6.社会控制机制。他论证说:集体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或极度紧张等压力下,为改变他们的环境而进行的尝试。压力越大,集体作出的反应就越有组织。斯梅尔瑟的"结构性社会紧张"理论认为,压力来自于两个方面:外部和内部。
以"麦卡锡主义"为例,当美国社会疯狂追查"赤色分子"的时候,正是美国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最紧张的时期。二战后的美国,战争的阴影还没有消失,冷战的恐怖气氛又接踵而至。美国在国际上对于苏联和中国1949年的社会主义革命抱有强烈的对抗和恐惧心理。这种"结构性紧张"直接导致了"揭发检举共产党人""宣誓效忠国家""焚书坑儒"等等一系列社会歇斯底里。也就是说,当一国受到外国的战争威胁、贸易禁运、经济制裁、策反分裂、干涉内政……时,这个国家的人民就会感到威胁、紧张、缺乏安全感,从而变得对内部成员的"不宽容"。"麦卡锡主义"的衰落也表现出同样特征,1954年12月,参议院以67票对22票通过"谴责"麦卡锡的决议案,这是麦卡锡主义走向衰落的标志。此时,朝鲜战争也结束了,美国和苏联相互展开了和平攻势,国际紧张局势有所缓和,这就意味着麦卡锡主义存在的现实意义已显得不是那么太重要。可见,麦卡锡主义的猖獗与衰落的时间表与美国的外交压力完全吻合。
除了外来压力,"紧张"也可能来自于本国内部。一方面,共和党与民主党的竞争白热化。另一方面,二战后美国经济下滑,国内通货膨胀指数急剧上升,在短短的一年中发生了3.47万次罢工,共有450多万工人走上街头游行。紧张理论认为,当人们感到受了剥夺、贫困、冲突、歧视、前途渺茫、不满情绪增长时,社会同样会陷入对内部成员的"不宽容"。最好的例子就是中世纪女巫狂与塞勒姆女巫事件,这两个案例中社会紧张来自于粮食歉收、自然灾害、怪病,等等原因。紧张理论强调,社会运动、集体迫害、大规模歇斯底里、骚乱等等现象的起因并不是心理状况。也就是说,不是"人"出了问题,而是"社会"本身有问题。
这种看法的可取之处是否定了勒邦的"暴民政治"理论。但是它也有严重不足。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张",每个人都曾经感到自己在某方面受到了剥夺,人群中总是有对立、歧视、前途渺茫和不满情绪存在,但是这些情绪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引发歇斯底里式的集体迫害。支持"紧张理论"的学者并不能预测骚乱何时会发生,就像地质学家明明知道地壳下面岩浆涌动,但却不能够预测地震一样。这种理论不知不觉陷入了一种危险的循环:你怎么知道曾经存在着紧张?因为出现了社会运动。为什么会出现社会运动?因为存在着紧张。显然这种理论也不完美。
十、集体信念
提出这一理论的仍然是斯梅尔瑟。他认为,结构性紧张本身并不足以引起集体行为。人们还必须对他们的处境形成某种集体信念。通过明确集体信念而达到对问题的共同看法,进而做出适当的反映。例如本文前面提到的有关女巫的神话,说女巫与魔王聚会、吃婴儿等等,这种可怕的神话起到的是丑化女巫的效果。通过丑化女巫,使人们形成了必须烧死女巫的集体信念,并且有效地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集体信念理论很好地为印尼的种族主义仇杀提供了注释,但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很难对集体信念进行量化,也无法证明,报有集体信念的人群一定会导致迫害。例如,大学里的舞会、宗教的复兴大会、滚石乐节等都存在大众歇斯底里特征,但是并没有迫害人的现象发生。
十一、冲突论的观点
社会学研究有两大派系,一个是"功能主义",另一个是"冲突论"。让我们来看看冲突论是如何解释"欧洲中世纪女巫狂"的。
马文.哈里斯(Marvin Harris)认为,中世纪女巫狂的发生,起作用的有两个历史因素:1.在女巫狂时期,天主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冲突达到了顶点,双方都把控告巫术,作为对异教徒或者有可能成为异教徒的人实行社会控制的手段。2.当时欧洲正处在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动乱状态。
畏惧巫术的作用是分散那些生活悲惨的农民的注意力,使他们不去注意造成其困境的真正原因。搜捕女巫制度和烧死女巫制度,造成的主要后果是使穷人逐渐相信迫害他们的并非皇族和教皇,而是女巫和魔鬼:你的屋顶漏水了吗?你的母牛流产了吗?你的燕麦枯萎了吗?你的酒变酸了吗?你的头痛?你的孩子死了?物价上涨了?工钱降低了?职业不好找了?――这些都是因为女巫们作怪。教会和国家对人民的假想之敌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斗争。因此,女巫狂的实际意义在于它把中世纪晚期出现的社会危机的责任从教会和国家转嫁到想象出来的化作人性的魔怪身上。它涣散了穷人和被剥夺者的斗志,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使他们彼此猜疑,邻里不和,人人自危,人人都感到孤独无助,因此不得不依靠统治阶级。
十二、资源动员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大众歇斯底里可以有效的调动社会资源。思想狂热可以有效地组织人力;对少数人的迫害可以加强政权凝聚力;迫害可以集中社会财富,同时也可以使社会压力得到缓解。中世纪教会对女巫的迫害使政权得以稳定,斯大林的肃反运动使苏联红军战斗力大增,麦卡锡主义导致美国在冷战中击败苏联,文化大革命使新生的中共政权顶住了来自苏联的核战争威胁。
这种理论认为,大众歇斯底里和迫害是历史的必然产物,并且往往对促进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理论同样存在不足,它虽然可以解释中世纪女巫狂和麦卡锡主义,但是对游离于政治之外的塞勒姆女巫事件却显得无能为力。这个理论带有严重的法西斯主义色彩。该理论的提出者是万维天下论坛的钳工。嘿嘿,顺便贩卖点私货。
十三、结束语
这个贴子越写越长,到这里已经想停笔了。分析歇斯底里的理论还有很多,累了,不写了。可以发现,以上各种理论都有一定道理,却又都不完美。其中还有不少观点是对立的,其中有心理学观点,也有社会学观点;有民主观点,也有反民主观点。各种流派的思想针锋相对,看起来显得杂乱无章。我在这里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的脉络。我认为,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它们的思想源头都是一个,那就是哲学。以上所有观点的辩论,最终都会汇聚成对哲学的辩论。
面对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以及群体迫害现象,摆在我们面前的始终有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这个世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提出暴民理论的法国贵族勒邦以及主张民主法制观点的学者们都是在"静态"下研究社会问题。而提出"紧张理论"的斯梅尔瑟(Smelser, Neil J.)和完美解释了中世纪女巫狂的马文.哈里斯(Marvin Harris)都是"冲突论"者。而冲突理论中最杰出最雄辩的人物不是别人,正是卡尔.马克思。所有的冲突论观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认为――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他们把冲突看成是正常的,而不是反常的过程,并认为任何社会的现状都蕴藏着萌发变迁的种子。马克思说,阶级冲突是引起社会变迁的原因,冲突使人们在相互作用中联系在一起。
从马克思的观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世纪女巫狂事件、麦卡锡主义、洛杉矶骚乱、印尼骚乱、9.11事件中都蕴含着明显的阶级斗争因素。搜捕和烧死女巫的制度是国家内部上层统治阶级对底层百姓的迫害。而麦卡锡主义的出现则提醒我们,阶级斗争已经国际化。世界上出现了"资产阶级国家"和"无产阶级国家"的对立。资产阶级专政国家在镇压共产党人时表现出来的歇斯底里,与中国爆发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极其相似。他们的区别只不过前者是资产阶级主持迫害,而后者是无产阶级主持迫害而已。
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总是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几千年历史不断重复着王朝交替?为什么每次朝代更迭都伴随着暴力、歇斯底里、血腥和迫害?在人道主义思潮的泛滥的今天,很多知识分子逐渐从感情上投向美式民主的怀抱,他们希望通过三权分立、法制、纳税等等一系列"制约"达到社会稳定。他们期望一个国家能够通过总统更迭的小规模内部"运动",达到和平改朝换代的效果,从而避免暴力革命,达到国家形态上的"静态"。而且,他们希望通过税收政策抵制或消除阶级分化,避免"社会紧张"。
这种制约理论从哲学上来讲属于形而上学。它否定了唯物辩证法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的观点。鼓吹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这种形而上学观点掩盖了阶级斗争的客观性。
我不得不承认,制约理论非常美好,非常有诱惑力,非常符合善良的人们的"人性"。但是这个理论存在致命的自相矛盾――它无法解释这个问题:为什么以美国为首的民主国家在不断发动战争?
战争,是社会学研究中最极端,最典型的集体迫害案例。士兵们为了某种崇高的目标歇斯底里的轰炸城市,屠杀人群,破坏人类的劳动成果。美国自二战后从未停止对外战争的现实表明,对于"制约理论"的过分崇拜本身就可以导致大众歇斯底里。崇尚制约的美国,却在世界上失去了制约。
美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赞美民主、法制、税收如何消除"社会紧张"的同时,迎来了洛杉矶骚乱、人肉炸弹、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制约论"者以为新闻自由是舆论制约的先锋,但是今天的美国各大媒体,却在煽动新一轮的麦卡锡主义。那些曾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后挺身而出,参加反战游行示威的名人,正在受到国内媒体的清算。他们被冠上了"不爱国"和"不是美国人"的标签。他们主演的影片、主持的节目和撰写的作品也正在受到抵制。
形而上学论者告诉我说:"只要实现了民主,就能消除改朝换代的血腥暴力革命"。但是,他们推销"静态"观点的手段却是用战争这种"绝对运动"的方式进行。美国总统振振有词地辩解说,萨达姆政权如何如何邪恶,自豪的讲美国的反恐战争如何如何正义时,自己却不知不觉陷入了列宁主义思维。列宁说过:"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是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也就是说,它们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有利于破坏特别有害的和反动的制度。"看看,这与小布什总统的讲演何其相像。
思考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唯物辩证法比形而上学更接近真理。看来,静止只不过是相对的,而运动才是绝对的。美国总统小布什自己就是一个主张暴力革命的列宁主义者。社会运动的重要性在于人们有意要干预历史。他们不甘于消极地被社会势力摆布,而是力求通过直接的行动来影响社会秩序。
我们没有理由拒绝暴力,按照冲突论观点,战争并不是社会反常现象,而是正常现象。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宣称的那样:至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都阶级斗争的历史。而暴力,正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存在着深刻的社会矛盾,按照"社会紧张论"的观点,人群永远也无法摆脱歇斯底里,永远也无法避免迫害的发生。
当今中国的右派知识分子们口口声声反思文革,但他们却不肯承认阶级斗争,不肯反思文革发生的深刻社会背景。于是,他们只好把一味地把责任推到领袖头上,不知不觉陷入了"反毛狂"的思想泥潭:外蒙独立是毛泽东的责任、东北国土丢失是毛泽东的责任、台独是毛泽东的责任、疆独是毛泽东的责任、打朝鲜战争也是劳民伤财神经过敏,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指责毛泽东的婚姻生活,传说毛泽东淫乱,腐化,整死彭德怀刘少奇贺龙周恩来……更有一些艺术家们拍了象《活着》那样的电影――你的儿子被车撞死了?你的女儿哑巴了?你的孩子难产了?这些都是毛泽东在作怪……你没上大学?没分到两居室?物价上涨了?工钱降低了?职业不好找了?中国出贪官了?马路上有妓女了?中国大使馆被炸了?这些都怪毛泽东,谁让他是独裁专制的罪魁祸首呢……"反毛狂"们对社会灾难的假想之敌毛泽东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斗争。毛泽东的家人亲属也终日在互联网上被臭骂,甚至连1970年才出生的毛新宇也难逃厄运。"反毛狂"们对待毛泽东的态度,与中世纪的"女巫狂"有何分别?完全是一种大众歇斯底里。
毛主席教导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始终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始终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始终存在着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颠覆和侵略的威胁。
当今世界,不是资产阶级歇斯底里地迫害无产阶级,就是无产阶级歇斯底里地迫害资产阶级。小布什象丑化"女巫"那样丑化着萨达姆,右派们也用同样方法丑化着毛泽东。丑化,对大众歇斯底里的煽动功能直接被用于阶级斗争。世界是运动的,世界的主流不是和平,而是战争,永远是战争。美国不会停止对外战争,右派知识分子也不会停止反毛。人道主义者也不会停止对文革的哭诉。但是,人道主义者的哭诉永远无法阻止历史前进的步伐。因为只要阶级斗争存在,令反革命右派们魂飞魄散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一定会重演
60年前,一位令人尊敬的法国老人对路边哭泣的法国青年说道:"不要哭泣,只要你还会说法语,法国就不会灭亡!"10年前,美国学者面对美国公众大声喊到:'只要我们一天还有忧患美国就不会衰落!'1年前,没有来此,我还感到如此孤独。
我始终坚信中华民族的灿烂未来。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新闻快讯"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更多选项,请访问我们的网站 http://china-week.com http://china-week.blogspot.com
-~----------~----~----~----~------~----~------~--~---
--
**********************************
Jingyu (Michael) Wang
MSc Candidate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Dundee
Tel: +44(0)1382384872
Mobile: +44(0)7885716386
Voice-Over-Internet Protocol

Voice-Over-Internet Protocol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VoIP), is a technology that allows you to make telephone calls using a broadband Internet connection instead of a regular (or analog) phone line. Some services using VoIP may only allow you to call other people using the same service, but others may allow you to call anyone who has a telephone number - including local, long distance, mobile, and international numbers. Also, while some services only work over your computer or a special VoIP phone, other services allow you to use a traditional phone through an adaptor.
盛唐精神 盛唐诗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文解释】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邈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词语解释】
吴:今江苏南部,古属吴地。
平明:天刚亮。
【诗文赏析】
本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精巧的构思与深婉的用意溶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文解释】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邈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词语解释】
吴:今江苏南部,古属吴地。
平明:天刚亮。
【诗文赏析】
本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精巧的构思与深婉的用意溶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不正常的吸引外资是中国的耻辱
不正常的吸引外资是中国的耻辱
李咏康
我的观点,目前情势下,外资(包括台资)热投中国大陆甚为可疑,追根溯源,我们应深以为耻。
据报,中国吸引外资量已跃居全球第四,摩根大通的经济学家推导“秘诀、原因、为什么”有三:一是开放市场,二是市场很大,三是廉价劳动力的供应。我的看法,市场无处不在,三三归一,劳动力的廉价是根本所在,但“摩经”并不认同,“摩经”还列举孟加拉等国为例,反诘道:劳动力够便宜吧,为什么没有吸引那么多外资呢?“摩经”的意思,廉价劳动力遍布全球,但市场这边独好,中国终为外资青睐。
可所谓好,到底是市场还是失常呢?市场很大,当然好,但绝对是潜在的;排除劳动力廉价因素,惟有开放的市场,即良好的投资环境值得外商聚焦。可我们的政府形象,官僚队伍,廉正指数,办事效率与“良好”二字关涉吗?
我奇怪的正在这里,三三归无,外资内资,新老大小资本家在中国大陆掀起投资热,没有道理,没有天理啊!
记得当初看完《新闻调查》播出的《村官的价格》,我深感集体经济不堪私营业主一击,恰好收看那天我又读到《参考消息》上不堪“中国倾销”一击的美国资本家的埋怨:“众所周知,在中国,工人不能组织工会,企业也不需要遵守环境规定,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仅50美分。”
当时,我隐约觉得不堪两击间有些关联,但仇美情绪左右下,我没有深究所以然。前晚,又看《新闻调查》,播出的是《走近打工妹》,诉说几个到城市谋生的农村女孩的际遇,四十分钟过去,因打工妹,落魄与悲凄充斥在我的心间,我深深体味到外资热投背后的罪恶,以及必将长留中国历史的耻辱。
这其中的外资,以相当多的台企最不要脸,最没人性。如果要好一点台企为数很少。
一打工妹在台资鞋厂工作,每天劳累十几个小时(我们好象有《劳动法》和劳动监察部门)不说,几个月下来,竟莫名其妙的手脚没劲,连行走都很困难,末了卧床不起。后经医院诊断,该打工妹患上了严重的正己烷中毒,是在长期无基本防护条件下刷鞋胶造成的。
“打工妹”“打工仔”的称谓与年龄相关,年青有活力,可以长时间超负荷劳动,为老板们钟爱。年青无为的“打工妹”“打工仔”们,为生计,出卖青春,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全部奉献给了名利双收的外资内资老板,却还要落下可以造成终身瘫痪的正己烷中毒之类疾患,这是怎样的悲惨世界的悲惨角色?
投资热给中国带来了许多“新鲜事物”,据南方网报道,仅广东省,新出现正己烷中毒、五氧化二矾中毒、三氯乙烯中毒等严重职业中毒11种,职业病危及1000万劳动者……“一些不良业主要钱不要命”,为节约成本,不惜隐瞒事实真相,不惜放弃安全保护措施,却照样形象光鲜,正常“运作”,例如那个鞋厂,据说已有10年历史、通过了ISO9001认证、产品销售到欧美地区(潜在市场?)……
我想起了美国老板酸溜溜的不平,我更想起了《包身工》中的文字: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机器不一样的,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不良业主,不法厂商不是孤立无援而存在的,不良业主,不法厂商依托孪生的不法官僚,不良政府存续,前者因“大力投资”成为后者的座上宾,后者则以利用外资,鼓励投资的名目,热忱地招商引资,招蜂引蝶,引狼入室,养虎成患。能招商引资,对实权者而言,既是政绩,也是个人创收实绩,狼来了,狼商狈官相互利用,对工人敲骨吸髓,资方享用利润,官方挥霍税收,财有余利,则往美国大单疯狂采购,则给商业银行胡乱注资,至于民生特别是最广大的工农群众则“无利可图”:该受冻的受冻,该乞讨的乞讨,该辍学的辍学,该卖血的卖血……
官商一条心,共撑一条船,试看天下谁能敌!作为最新例证,河北省政法委书记慨然许诺:“对民营企业经营者创业初期的犯罪行为,超过追诉时效的,不得启动刑事追诉程序”,保驾护航,两肋插刀,内资优惠如此,外资夫复何言?
献媚于官商的媾和,为教育人民,特别是教育“下一代”,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力所能及地刀笔齐伐,旧社会的《包身工》删除了,新社会《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删除了。阶级已经消失,兄弟从何谈起?剥削创造财富,压迫何罪之有?内外资所及,剥削与压迫旨在扶贫帮困,包身工是一种待遇,不是每一个“无领农民”能够享有的。
麋鹿特色下的中国,与众不同,无论美国还是孟加拉,绝不是对手!独一无二,我们的投资环境有竞争力,我们的市场有竞争力,我们的产品有竞争力,我们廉价,我们倾销!看不见泪,看不见血,我们眼里有商,我们眼里有官,我们眼里没有人!非人的廉价劳动力,新时代的包身工,为我们创造财富,创造辉煌,创造未来!
我们不以为耻,我们反以为荣!
作者电子邮件:TYACLUB@163.com
李咏康
我的观点,目前情势下,外资(包括台资)热投中国大陆甚为可疑,追根溯源,我们应深以为耻。
据报,中国吸引外资量已跃居全球第四,摩根大通的经济学家推导“秘诀、原因、为什么”有三:一是开放市场,二是市场很大,三是廉价劳动力的供应。我的看法,市场无处不在,三三归一,劳动力的廉价是根本所在,但“摩经”并不认同,“摩经”还列举孟加拉等国为例,反诘道:劳动力够便宜吧,为什么没有吸引那么多外资呢?“摩经”的意思,廉价劳动力遍布全球,但市场这边独好,中国终为外资青睐。
可所谓好,到底是市场还是失常呢?市场很大,当然好,但绝对是潜在的;排除劳动力廉价因素,惟有开放的市场,即良好的投资环境值得外商聚焦。可我们的政府形象,官僚队伍,廉正指数,办事效率与“良好”二字关涉吗?
我奇怪的正在这里,三三归无,外资内资,新老大小资本家在中国大陆掀起投资热,没有道理,没有天理啊!
记得当初看完《新闻调查》播出的《村官的价格》,我深感集体经济不堪私营业主一击,恰好收看那天我又读到《参考消息》上不堪“中国倾销”一击的美国资本家的埋怨:“众所周知,在中国,工人不能组织工会,企业也不需要遵守环境规定,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仅50美分。”
当时,我隐约觉得不堪两击间有些关联,但仇美情绪左右下,我没有深究所以然。前晚,又看《新闻调查》,播出的是《走近打工妹》,诉说几个到城市谋生的农村女孩的际遇,四十分钟过去,因打工妹,落魄与悲凄充斥在我的心间,我深深体味到外资热投背后的罪恶,以及必将长留中国历史的耻辱。
这其中的外资,以相当多的台企最不要脸,最没人性。如果要好一点台企为数很少。
一打工妹在台资鞋厂工作,每天劳累十几个小时(我们好象有《劳动法》和劳动监察部门)不说,几个月下来,竟莫名其妙的手脚没劲,连行走都很困难,末了卧床不起。后经医院诊断,该打工妹患上了严重的正己烷中毒,是在长期无基本防护条件下刷鞋胶造成的。
“打工妹”“打工仔”的称谓与年龄相关,年青有活力,可以长时间超负荷劳动,为老板们钟爱。年青无为的“打工妹”“打工仔”们,为生计,出卖青春,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全部奉献给了名利双收的外资内资老板,却还要落下可以造成终身瘫痪的正己烷中毒之类疾患,这是怎样的悲惨世界的悲惨角色?
投资热给中国带来了许多“新鲜事物”,据南方网报道,仅广东省,新出现正己烷中毒、五氧化二矾中毒、三氯乙烯中毒等严重职业中毒11种,职业病危及1000万劳动者……“一些不良业主要钱不要命”,为节约成本,不惜隐瞒事实真相,不惜放弃安全保护措施,却照样形象光鲜,正常“运作”,例如那个鞋厂,据说已有10年历史、通过了ISO9001认证、产品销售到欧美地区(潜在市场?)……
我想起了美国老板酸溜溜的不平,我更想起了《包身工》中的文字: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机器不一样的,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不良业主,不法厂商不是孤立无援而存在的,不良业主,不法厂商依托孪生的不法官僚,不良政府存续,前者因“大力投资”成为后者的座上宾,后者则以利用外资,鼓励投资的名目,热忱地招商引资,招蜂引蝶,引狼入室,养虎成患。能招商引资,对实权者而言,既是政绩,也是个人创收实绩,狼来了,狼商狈官相互利用,对工人敲骨吸髓,资方享用利润,官方挥霍税收,财有余利,则往美国大单疯狂采购,则给商业银行胡乱注资,至于民生特别是最广大的工农群众则“无利可图”:该受冻的受冻,该乞讨的乞讨,该辍学的辍学,该卖血的卖血……
官商一条心,共撑一条船,试看天下谁能敌!作为最新例证,河北省政法委书记慨然许诺:“对民营企业经营者创业初期的犯罪行为,超过追诉时效的,不得启动刑事追诉程序”,保驾护航,两肋插刀,内资优惠如此,外资夫复何言?
献媚于官商的媾和,为教育人民,特别是教育“下一代”,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力所能及地刀笔齐伐,旧社会的《包身工》删除了,新社会《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删除了。阶级已经消失,兄弟从何谈起?剥削创造财富,压迫何罪之有?内外资所及,剥削与压迫旨在扶贫帮困,包身工是一种待遇,不是每一个“无领农民”能够享有的。
麋鹿特色下的中国,与众不同,无论美国还是孟加拉,绝不是对手!独一无二,我们的投资环境有竞争力,我们的市场有竞争力,我们的产品有竞争力,我们廉价,我们倾销!看不见泪,看不见血,我们眼里有商,我们眼里有官,我们眼里没有人!非人的廉价劳动力,新时代的包身工,为我们创造财富,创造辉煌,创造未来!
我们不以为耻,我们反以为荣!
作者电子邮件:TYACLUB@163.com
Tuesday, September 12, 2006
图形界面设计工具加速嵌入式系统的开发 - 21IC中国电子网
图形界面设计工具加速嵌入式系统的开发
[日期:2006-9-7] 来源:21IC中国电子网 作者:佚名 [字体:大 中 小]
在嵌入式市场中,为客户寻找加快产品上市的方法是半导体供应商永恒的主题。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缩短开发时间,例如,有一些开源活动提供大量合作开发和自由发布的代码。在此应用基础上,整个系统开发的时间缩短了6 至9个月。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直接从已经完成并得到验证的工作中获益。
当今的大多数嵌入式处理应用中,控制和实时编程都是通过C/C++和优化的汇编代码库联合实现的。在开源端,一旦为给定的体系结构写好了底层的驱动程序,所有的操作系统内核上层的其它代码都能自动“继承”。在购买部分或完整的解决方案(例如嵌入式VoIP参考设计)时,大部分基础工作已经完成,剩下的需要处理的只是整个系统的一小部分。比如,设计工程师可能只要在已有的核心解决方案中增加一些用户接口调整和机构增强就行了。
现在使用的另一种省时的方法是基于图形界面的嵌入式设计。它也是建立在软件驱动程序的代码基础上,但是编程的模式变成可视系统设计。通过在系统层编程,比较低层的功能被抽象成多层以简化系统设计。在图形编辑器下工作时,允许工程师可以从框图层开始建立一个应用程序。
过去,这种方法适于在PC机或工作站上的原型制作,因为将算法移植到嵌入式环境之前要确保其有效。它也是控制工业流和仪器的非常有用的方法。然而在早期,这种图形化方法不能生成足够的有效代码在开箱即用的嵌入式系统上运行(例如,重新写入的重要部分不能允许按照算法实时运行)。另外,几乎没有支持实际数据流实时输入输出系统的集成外设。
因此,最近的问题已经比较突出地集中在简化基于PC机的设计过程提高传输到嵌入式处理器的效率。这个问题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 生成在目标处理器上运行的有效代码
2. 无缝地集成外围设备
3. 在处理器的图形化工具设备和原生工具设备之间有效地转换
这三个方面非常重要,因为他们使得新的一类程序员接触到嵌入式处理器。比如,有更多科学背景的工程师能用直觉的方法编程并调试“数据流程序” 。我们不要求成为了解某一具体结构特性或外围设备怎样工作的专家。当然,经验丰富的程序员也喜欢采用带图形界面的直观设计方法。
上述第三点值得更进一步的讨论。抽象体系结构和外围设备层很重要,但不完全关闭访问也很重要。在工具设备之间的变换能力需要进一步的优化、系统的调试和确认。
为适应嵌入式系统对图形界面设计工具的需求,美国国家仪器(NI)去年就宣布开始研究。特别是为ADI公司的Blackfin处理器设计的LabVIEW嵌入式处理模块为嵌入式设计工程师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图形界面开发方法。ADI公司和NI公司强强联合,将两家公司各自的优势融合在一起。由此开发的产品无缝集成NI LabVIEW与ADI VisualDSP++开发环境。
传统的嵌入式编程方法是在文本编辑器中输入代码,而Labview使用一组“pallets”构成系统。所有我们熟悉的编程结构(分支语句、循环等)仍可提供。另外,操作数也可用,不过使用LabVIEW真正的好处在于扩展了对信号处理和分析库的支持。
从NI公司的角度来看,这项工作扩展了用于嵌入式开发的LabVIEW图形界面系统设计。使用常用工具进行传统设计和制造测试,同时在半导体上编程,所以能够真正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
从ADI公司的角度来看,LabVIEW嵌入式系统为Blackfin处理器开发商提供了数百种数学和信号处理功能位于集成的I/O库顶层。它还允许使用利用VisualDSP++开发的库中已有的代码。另外,使用一种称作设备驱动程序的常用应用编程接口(API)体系结构,很容易对常用器件驱动程序〔例如模数转换器(ADC)、数模转换器(DAC)以及音频和视频编解码器〕进行设置。
LabVIEW嵌入式系统建立其自己的一套设备驱动程序用于将多种外围设备连接到应用设备。可提供多种驱动程序用于覆盖多种应用。即使某种设备不在LabVIEW pallet的备选范围内,仍然为原生外围设备提供基本的设备驱动程序。这样在合适的LabVIEW 系统内,很容易增加用户指定的设备驱动程序。
LabVIEW嵌入式系统还包括一个由VisualDSP++支持的实时内核(VDK)。NI公司使用了一套虚拟仪器(VI),建立连接目标体系结构的接口。现在我们可提供多种应用实例,包括连接到CMOS传感器的基于视觉的系统、音频实例以及连接到教室机器人应用的“Handy Board”控制卡。
在每项应用中,都使用LabVIEW嵌入式系统构建流程。当用户想要做一些修改以匹配他们的应用时,几乎所有的修改都是在VI层上进行的(例如滤波器长度,匹配模式特性等)。通过运行"under the hood"将这些修改自动传播生成C代码。
该系统除了基本的系统设计工具,还有许多高级调试能力,这正是VisualDSP++工具非常宝贵之处。工程师能将工具与要调试的硬件直接连接起来,以迅速检查出处理器和隔离问题。
LabVIEW嵌入式模块还为Blackfin处理器提供了一个评估平台,其中包括NI公司的“虚拟仪器教学套件(ELVIS)”连接器。这种连接器能用来与提供连接到各种NI数据采集卡和不同种类硬件产品的专用适配器连用。
[日期:2006-9-7] 来源:21IC中国电子网 作者:佚名 [字体:大 中 小]
在嵌入式市场中,为客户寻找加快产品上市的方法是半导体供应商永恒的主题。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缩短开发时间,例如,有一些开源活动提供大量合作开发和自由发布的代码。在此应用基础上,整个系统开发的时间缩短了6 至9个月。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直接从已经完成并得到验证的工作中获益。
当今的大多数嵌入式处理应用中,控制和实时编程都是通过C/C++和优化的汇编代码库联合实现的。在开源端,一旦为给定的体系结构写好了底层的驱动程序,所有的操作系统内核上层的其它代码都能自动“继承”。在购买部分或完整的解决方案(例如嵌入式VoIP参考设计)时,大部分基础工作已经完成,剩下的需要处理的只是整个系统的一小部分。比如,设计工程师可能只要在已有的核心解决方案中增加一些用户接口调整和机构增强就行了。
现在使用的另一种省时的方法是基于图形界面的嵌入式设计。它也是建立在软件驱动程序的代码基础上,但是编程的模式变成可视系统设计。通过在系统层编程,比较低层的功能被抽象成多层以简化系统设计。在图形编辑器下工作时,允许工程师可以从框图层开始建立一个应用程序。
过去,这种方法适于在PC机或工作站上的原型制作,因为将算法移植到嵌入式环境之前要确保其有效。它也是控制工业流和仪器的非常有用的方法。然而在早期,这种图形化方法不能生成足够的有效代码在开箱即用的嵌入式系统上运行(例如,重新写入的重要部分不能允许按照算法实时运行)。另外,几乎没有支持实际数据流实时输入输出系统的集成外设。
因此,最近的问题已经比较突出地集中在简化基于PC机的设计过程提高传输到嵌入式处理器的效率。这个问题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 生成在目标处理器上运行的有效代码
2. 无缝地集成外围设备
3. 在处理器的图形化工具设备和原生工具设备之间有效地转换
这三个方面非常重要,因为他们使得新的一类程序员接触到嵌入式处理器。比如,有更多科学背景的工程师能用直觉的方法编程并调试“数据流程序” 。我们不要求成为了解某一具体结构特性或外围设备怎样工作的专家。当然,经验丰富的程序员也喜欢采用带图形界面的直观设计方法。
上述第三点值得更进一步的讨论。抽象体系结构和外围设备层很重要,但不完全关闭访问也很重要。在工具设备之间的变换能力需要进一步的优化、系统的调试和确认。
为适应嵌入式系统对图形界面设计工具的需求,美国国家仪器(NI)去年就宣布开始研究。特别是为ADI公司的Blackfin处理器设计的LabVIEW嵌入式处理模块为嵌入式设计工程师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图形界面开发方法。ADI公司和NI公司强强联合,将两家公司各自的优势融合在一起。由此开发的产品无缝集成NI LabVIEW与ADI VisualDSP++开发环境。
传统的嵌入式编程方法是在文本编辑器中输入代码,而Labview使用一组“pallets”构成系统。所有我们熟悉的编程结构(分支语句、循环等)仍可提供。另外,操作数也可用,不过使用LabVIEW真正的好处在于扩展了对信号处理和分析库的支持。
从NI公司的角度来看,这项工作扩展了用于嵌入式开发的LabVIEW图形界面系统设计。使用常用工具进行传统设计和制造测试,同时在半导体上编程,所以能够真正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
从ADI公司的角度来看,LabVIEW嵌入式系统为Blackfin处理器开发商提供了数百种数学和信号处理功能位于集成的I/O库顶层。它还允许使用利用VisualDSP++开发的库中已有的代码。另外,使用一种称作设备驱动程序的常用应用编程接口(API)体系结构,很容易对常用器件驱动程序〔例如模数转换器(ADC)、数模转换器(DAC)以及音频和视频编解码器〕进行设置。
LabVIEW嵌入式系统建立其自己的一套设备驱动程序用于将多种外围设备连接到应用设备。可提供多种驱动程序用于覆盖多种应用。即使某种设备不在LabVIEW pallet的备选范围内,仍然为原生外围设备提供基本的设备驱动程序。这样在合适的LabVIEW 系统内,很容易增加用户指定的设备驱动程序。
LabVIEW嵌入式系统还包括一个由VisualDSP++支持的实时内核(VDK)。NI公司使用了一套虚拟仪器(VI),建立连接目标体系结构的接口。现在我们可提供多种应用实例,包括连接到CMOS传感器的基于视觉的系统、音频实例以及连接到教室机器人应用的“Handy Board”控制卡。
在每项应用中,都使用LabVIEW嵌入式系统构建流程。当用户想要做一些修改以匹配他们的应用时,几乎所有的修改都是在VI层上进行的(例如滤波器长度,匹配模式特性等)。通过运行"under the hood"将这些修改自动传播生成C代码。
该系统除了基本的系统设计工具,还有许多高级调试能力,这正是VisualDSP++工具非常宝贵之处。工程师能将工具与要调试的硬件直接连接起来,以迅速检查出处理器和隔离问题。
LabVIEW嵌入式模块还为Blackfin处理器提供了一个评估平台,其中包括NI公司的“虚拟仪器教学套件(ELVIS)”连接器。这种连接器能用来与提供连接到各种NI数据采集卡和不同种类硬件产品的专用适配器连用。
揭开Google神秘崛起的秘密
揭开Google神秘崛起的秘密
作者:许煜 出处:亚洲周刊
以搜寻为核心业务的Google股价大升,技术上的优势把对手微软和雅虎都比了下去,不断推出新产品,被视为最具创意的互联网公司,但首席执行官舒米特称该公司对大战略没有兴趣,所有证券分析员都看不出它的长远战略。
将一架波音七六七型客机改建成私人空中派对的场所,并聘用高级飞机设计师津宁斯(LeslieJennings)来负责这个耗资数百万美元的改造工程,这有点奢侈的举动对于Google(「谷歌」)的布林(SergeyBrin)和佩奇(LarryPage)来说,却是一份给自己的毫不过分的礼物。二零零六年是Google的舞台,除了登上国际周刊如《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的封面,而且在利润上再下一城,使对手如微软 (Microsoft)和雅虎(Yahoo!)顿时失色。
根据七月二十日Google公布业绩,第二季的收入相比于去年同期的三亿四千二百八十万美元,增加了一倍共七亿二千一百一十万美元,每股的股价也由去年二月的 一点一九美元,上升为二点三三美元。
Google的股价大升和它背后的神秘感有关,华尔街的许多分析员都问同一个问题:Google的战略是什么?近年来崛起的Goggle不但是现在最具创意的互联网公司,推出的产品层出不穷,其中许多根本没有利润可言,而且树敌无数。
Google核心的搜寻业务,一下子就将雅虎和微软的msn比了下去,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略胜一筹。而且因为技术上的优势,Google能更准确地选择和使用者相关的广告,包括搜寻时在右方出现的文字广告(adwords)以及网站拥有者自行申请的赞助广告(adsense),使它的搜寻器利润大幅抛离对手。雅虎因为msn这个大客户的离开(msn在自己的搜寻器卖广告),正尝试努力恢复过来,在七月份宣布第二季业绩时,虽然业续方面勉强达到市场要求,雅虎也同时宣布像Google一样自动选择相关广告计划「ProjectPanama」押后三个月再推出。
Google的桌面、试算表也挑战着微软的office;它的电邮和日程表结合的模式和outlookexpress和ibm的 lotusnotes较劲;Gmail现在和hotmail、yahoo!mail及aol分庭抗礼;它最近推出的Googlecheckout也有取代ebay的paypal 之势;它的即时讯息软件gtalk可能是导致微软的msn和雅虎的yahoo!messenger结合的原因;Google的地图不但打击了aol的地图服务mapquest,而且引起法国政府推出GeoPortail;Google推出的Google print,也导致雅虎的模仿以及欧洲数码(数字、数位)图书馆成立。 Google还有许多具创意但看起来不着边际的功能,例如Google trend、skechup、mars等等。
首席执行官只重时效
Google现在似乎在任意地创造自己的东西,工程师们更像是艺术家,使用者关心的是Google想做什么?下一步又会推出些甚么呢? Google最终会不会发展成微软一样的公司?Google的首席执行官舒米特(EricSchmidt)在接受《informationweek》访问时表示,Goolge没有大战略可言,他对这东西没有兴趣,更担心的是产品无法准时推出。Google的第一位女工程师、年仅三十一岁的搜寻产品以及使用者经验部门副总裁美雅(MarissaMayer)在六月接受《商业周刊》访问时也表示:「我们相信必须推出更多的产品,而不只是推出表面上很受欢迎的产品。你要找到最成功的创意产品,就是推出五件,然后其中一、两件可以突围而出。」
然而Google的业务已经跳出荧屏,向四方八面伸展,去年Google和美国太空总署合作开发太空项目,今年又和earthlink合作将三藩市铺满wi-fi无线网络,市民可以随时随地免费上网。到底Google是不是正在示范一种互联网时代的新的商业模式?还是一切只是宣传伎俩而已?一个缺乏长远战略的Google伤透了不少分析员的脑筋,不知如何去估量它的价值。
约翰.葛登(JohnSteeleGordon)是美国的商业历史学家、畅销书《TheBusiness of America》和《华尔街世纪》的作者,当他一接到笔者的询问,劈头第一句就笑着说「这不可想像!我想不到好像Google这样的公司也能没有长远的战略!」
在他研究的美国商业史里还没有一家公司不需要长远的战略,不过他也强调现在互联网科技发展迅速,发展长远的策略似乎不太可行。当年科网热潮的时候,许多公司都宣称自己要成为什么什么,结果轻易地取得了风险投资,投资者也深信不疑,但最终所有人随着泡沫爆破而焦头烂额。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克里斯.韦斯兰德(ChrisWestland)却有另一番见解。韦斯兰德是注册会计师,即将出版的《InnovationandTechnology Management》(创新和科技管理)将探讨新一代创新科技公司的运营。他表示:「我并不认为Google和传统商业一样有一个长远的战略,事实上, Google在它们本身已经发展完善的搜寻器的基础上,运用的是随机策略(Emmergent Strategy)。当公司需要不断创新的时候,随机策略便显得很重要,很有趣的我们可以留意到美国军方也利用这样的『随机战场策略』,不断发展及加强通讯装备,当战争爆发时能更有效率地传达命令。随机策略和波特(Michale Porter)式的长远计划相反,将是未来的大趋势。」
尊重盖茨而不学盖茨
韦斯兰德认为Google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由布林和佩奇开创时,他们两人研究的是图书馆学的文本搜寻,和传统电脑科学资料库搜寻不同,图书馆学也需要处理一些无法标准化的索引,例如气味、味道。Google的研究一直都和这方面相关,所以他认为Google下一步会做的是发展各类直接的人机介面,如声音处理和合成,流动的介面如wi-fi等,总之所有人类接触的介面都会尽量渗透。
韦斯兰德说:「我在美国遇到的许多成功的科技企业家并不是只看金钱,他们对于商业和产品更有兴趣。事实是聪明的人都会尊重比尔.盖茨,但是他们不会想成为他。好像佩奇、布林、沃兹尼亚克(苹果电脑共同创始人)、米德(芯片之父)等人搞创新、开公司,都是因为他们喜欢自己的发现。没有人希望像保罗.艾伦(微软的第二把交椅)一样,被摇尾狗似的奉承者烦扰,最后连正常生活也没有。这点在美国许多人都了解,不过我认为香港人很难理解像Google这样的商业模式,至少我遇到的投资银行分析员几乎都是这样子。
------------------------------------
Google十大黄金定律作者:舒米特(ErisSchmidt,Google首席执行官)、贺尔、瓦瑞恩(HalVarian,柏克莱大学教授、Google顾问)
一、组织委员会进行严格招聘
二、满足员工的所有需要
三、拉近员工空间上的距离
四、使合作简单协调
五、身体力行,使用自己的产品
六、鼓励创新
七、尽可能达到共识
八、不作恶
九、资料分析指导决策
作者:许煜 出处:亚洲周刊
以搜寻为核心业务的Google股价大升,技术上的优势把对手微软和雅虎都比了下去,不断推出新产品,被视为最具创意的互联网公司,但首席执行官舒米特称该公司对大战略没有兴趣,所有证券分析员都看不出它的长远战略。
将一架波音七六七型客机改建成私人空中派对的场所,并聘用高级飞机设计师津宁斯(LeslieJennings)来负责这个耗资数百万美元的改造工程,这有点奢侈的举动对于Google(「谷歌」)的布林(SergeyBrin)和佩奇(LarryPage)来说,却是一份给自己的毫不过分的礼物。二零零六年是Google的舞台,除了登上国际周刊如《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的封面,而且在利润上再下一城,使对手如微软 (Microsoft)和雅虎(Yahoo!)顿时失色。
根据七月二十日Google公布业绩,第二季的收入相比于去年同期的三亿四千二百八十万美元,增加了一倍共七亿二千一百一十万美元,每股的股价也由去年二月的 一点一九美元,上升为二点三三美元。
Google的股价大升和它背后的神秘感有关,华尔街的许多分析员都问同一个问题:Google的战略是什么?近年来崛起的Goggle不但是现在最具创意的互联网公司,推出的产品层出不穷,其中许多根本没有利润可言,而且树敌无数。
Google核心的搜寻业务,一下子就将雅虎和微软的msn比了下去,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略胜一筹。而且因为技术上的优势,Google能更准确地选择和使用者相关的广告,包括搜寻时在右方出现的文字广告(adwords)以及网站拥有者自行申请的赞助广告(adsense),使它的搜寻器利润大幅抛离对手。雅虎因为msn这个大客户的离开(msn在自己的搜寻器卖广告),正尝试努力恢复过来,在七月份宣布第二季业绩时,虽然业续方面勉强达到市场要求,雅虎也同时宣布像Google一样自动选择相关广告计划「ProjectPanama」押后三个月再推出。
Google的桌面、试算表也挑战着微软的office;它的电邮和日程表结合的模式和outlookexpress和ibm的 lotusnotes较劲;Gmail现在和hotmail、yahoo!mail及aol分庭抗礼;它最近推出的Googlecheckout也有取代ebay的paypal 之势;它的即时讯息软件gtalk可能是导致微软的msn和雅虎的yahoo!messenger结合的原因;Google的地图不但打击了aol的地图服务mapquest,而且引起法国政府推出GeoPortail;Google推出的Google print,也导致雅虎的模仿以及欧洲数码(数字、数位)图书馆成立。 Google还有许多具创意但看起来不着边际的功能,例如Google trend、skechup、mars等等。
首席执行官只重时效
Google现在似乎在任意地创造自己的东西,工程师们更像是艺术家,使用者关心的是Google想做什么?下一步又会推出些甚么呢? Google最终会不会发展成微软一样的公司?Google的首席执行官舒米特(EricSchmidt)在接受《informationweek》访问时表示,Goolge没有大战略可言,他对这东西没有兴趣,更担心的是产品无法准时推出。Google的第一位女工程师、年仅三十一岁的搜寻产品以及使用者经验部门副总裁美雅(MarissaMayer)在六月接受《商业周刊》访问时也表示:「我们相信必须推出更多的产品,而不只是推出表面上很受欢迎的产品。你要找到最成功的创意产品,就是推出五件,然后其中一、两件可以突围而出。」
然而Google的业务已经跳出荧屏,向四方八面伸展,去年Google和美国太空总署合作开发太空项目,今年又和earthlink合作将三藩市铺满wi-fi无线网络,市民可以随时随地免费上网。到底Google是不是正在示范一种互联网时代的新的商业模式?还是一切只是宣传伎俩而已?一个缺乏长远战略的Google伤透了不少分析员的脑筋,不知如何去估量它的价值。
约翰.葛登(JohnSteeleGordon)是美国的商业历史学家、畅销书《TheBusiness of America》和《华尔街世纪》的作者,当他一接到笔者的询问,劈头第一句就笑着说「这不可想像!我想不到好像Google这样的公司也能没有长远的战略!」
在他研究的美国商业史里还没有一家公司不需要长远的战略,不过他也强调现在互联网科技发展迅速,发展长远的策略似乎不太可行。当年科网热潮的时候,许多公司都宣称自己要成为什么什么,结果轻易地取得了风险投资,投资者也深信不疑,但最终所有人随着泡沫爆破而焦头烂额。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克里斯.韦斯兰德(ChrisWestland)却有另一番见解。韦斯兰德是注册会计师,即将出版的《InnovationandTechnology Management》(创新和科技管理)将探讨新一代创新科技公司的运营。他表示:「我并不认为Google和传统商业一样有一个长远的战略,事实上, Google在它们本身已经发展完善的搜寻器的基础上,运用的是随机策略(Emmergent Strategy)。当公司需要不断创新的时候,随机策略便显得很重要,很有趣的我们可以留意到美国军方也利用这样的『随机战场策略』,不断发展及加强通讯装备,当战争爆发时能更有效率地传达命令。随机策略和波特(Michale Porter)式的长远计划相反,将是未来的大趋势。」
尊重盖茨而不学盖茨
韦斯兰德认为Google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由布林和佩奇开创时,他们两人研究的是图书馆学的文本搜寻,和传统电脑科学资料库搜寻不同,图书馆学也需要处理一些无法标准化的索引,例如气味、味道。Google的研究一直都和这方面相关,所以他认为Google下一步会做的是发展各类直接的人机介面,如声音处理和合成,流动的介面如wi-fi等,总之所有人类接触的介面都会尽量渗透。
韦斯兰德说:「我在美国遇到的许多成功的科技企业家并不是只看金钱,他们对于商业和产品更有兴趣。事实是聪明的人都会尊重比尔.盖茨,但是他们不会想成为他。好像佩奇、布林、沃兹尼亚克(苹果电脑共同创始人)、米德(芯片之父)等人搞创新、开公司,都是因为他们喜欢自己的发现。没有人希望像保罗.艾伦(微软的第二把交椅)一样,被摇尾狗似的奉承者烦扰,最后连正常生活也没有。这点在美国许多人都了解,不过我认为香港人很难理解像Google这样的商业模式,至少我遇到的投资银行分析员几乎都是这样子。
------------------------------------
Google十大黄金定律作者:舒米特(ErisSchmidt,Google首席执行官)、贺尔、瓦瑞恩(HalVarian,柏克莱大学教授、Google顾问)
一、组织委员会进行严格招聘
二、满足员工的所有需要
三、拉近员工空间上的距离
四、使合作简单协调
五、身体力行,使用自己的产品
六、鼓励创新
七、尽可能达到共识
八、不作恶
九、资料分析指导决策
Young or not?
I am 24 years old.
Young or Old?
男儿之身,若不能生为英雄,叱咤风云做一番大事业,死又怎能瞑目;
若不能死得轰轰烈烈,于国家他人有益,活着又有多少意义?
我不才,不敢负天赋之责,愿以微薄之力,献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愿献身于生物医学工程,让科技的发展使每一个个普通百姓受益而竭尽全力。
做不了英雄,起码不做庸人,死不得悲壮,起码对得起天地良心、列祖列宗。虽不能被铭记万代,起码称得上一个好男儿,可矣!
努力……不息
Young or Old?
男儿之身,若不能生为英雄,叱咤风云做一番大事业,死又怎能瞑目;
若不能死得轰轰烈烈,于国家他人有益,活着又有多少意义?
我不才,不敢负天赋之责,愿以微薄之力,献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愿献身于生物医学工程,让科技的发展使每一个个普通百姓受益而竭尽全力。
做不了英雄,起码不做庸人,死不得悲壮,起码对得起天地良心、列祖列宗。虽不能被铭记万代,起码称得上一个好男儿,可矣!
努力……不息
日本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美化二战
日本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美化二战
山雨来去
05年是二战胜利六十周年,各国拍了许多电影纪念它。日本人也凑热闹,拍了部战争片《男人们的大和》。其寓意模仿中国的京戏《赵氏孤儿》,结果轰动全日本。如果您想知道日本人对二战失败的真实态度,很有必要看看这两个片子。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是中国春秋时一个真实人物,其人其事催人泪下,被后人写成戏剧《赵氏孤儿》。后来,甚至流传到国外。1755年被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改编为歌剧,被诗人、剧作家歌德称赞为“结了晶的人性”。
故事讲战国晋灵公时,有个名门大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满门抄斩。只有刚出生的赵氏孤儿,被门客程婴救出。但被屠岸贾听说,于是下令追杀,要斩草除根。
走投无路的程婴,找到赵氏的一个退休门客公孙杵臼。两人决定,用程婴的亲生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然后,程婴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屠岸贾信以为真,派人搜出婴儿杀死,公孙杵臼大骂屠岸贾后自杀。屠岸贾心事已了,收程婴为门客,把他的儿子(就是赵氏孤儿)当作义子,教他武功。
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知道真相后,杀屠岸贾复仇,后立赵国。
我记得,当时有段被后人非常推崇的对话。公孙杵臼让程婴把儿子留在自己家,然后去屠岸贾那告发。可程婴担心,这样会害死公孙杵臼。公孙杵臼笑答,“救孤,易事耳。复仇,难矣!今吾取其易,公取其难也,请勿推。”这句话大意是说,“今天咱哥俩,想报答赵氏知遇之恩,救小公子性命,其实简单。但是,如果还想报仇,就太困难了!俺年纪大了,就偷懒做点简单的事好了,你拿俺送给屠岸贾吧。至于骗过屠岸贾,抚养赵氏孤儿成人,帮他报仇。这是不可能的任务,非您不可。所以拜托您,请不要推辞。”
中国有句话,自古艰难唯一死。明明是世上最难的事情,但到了公孙老先生嘴里,却轻松的不得了,好象抬抬手而已,怎不令人敬佩!
壮哉,义士!
程婴帮赵氏孤儿报仇后,向他辞别。赵氏孤儿很奇怪,说:“今天大仇得报,我正要和您同享富贵,您怎么能走呢?”。程婴痛哭失声长跪不起,将公孙杵臼的事说了一遍,说:“当年公孙杵臼牺牲自己,救下您和我,是因为相信我能帮你。现大仇已报,我心愿已了,又怎能独享富贵,抛下公孙先生呢?”
于是,起身拔剑,自刎。
壮哉,义士!
《男人们的大和》
大和号,1941年下水,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军舰之一,是所有日本人的骄傲,这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
冲绳岛,是琉球群岛第一大岛,更是日本本土的南部屏障。美国人要想占领日本,就必须先攻下它。
1945年,美军攻击冲绳岛。为了支援冲绳,保卫日本本土。大和号只携带单程的燃油,对美军发动“特攻”,也就是“自杀式攻击”。
在攻击之前,大和号上一个士兵问军官,“‘武士道’和‘士道’的区别是什么?”军官回答:“‘武士道’,就是为了信念,有随时赴死的决心。‘士道’,就是始终不渝的按信念活下去。”
后来,大和号被美军击沉,只有少数官兵死里逃生。整个冲绳战役,日军战死9万多人,仅仅只7 400人被俘。而美军伤亡高达7万余人。日本人悍不畏死的战斗,让美国人心寒,不再发动登陆日本本土的战役。依靠原子弹,解决了战争。
据说日军的顽强抵抗,还赢得一个好处。那就是二战后东京审判时,下令发动战争的日本天皇,得以置身事外。
影片里,大和号上幸存的一个军官,在别人的冷眼下,养大了十一个战争遗孤。其中一个女孩长大后,在另一个幸存的老兵帮助下,来到当年大和号沉没的地方,悼念六十年前的亡魂。
面对朝气蓬勃的下一代,和众多尸沉海底的战友,老兵痛哭失声。他终于明白,“武士道”的精神是慷慨赴死的觉悟,“士道”是选择艰难的活的觉悟。那些不惜死战的士兵,是用自己的生命,为其他国人赢得一个活下来的机会,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
结尾,他和战友的女儿欣然看着十几岁的日本小孩,独自驾船,驾着希望,驶向远方。
天际处,是一轮朝阳……
比较《赵氏孤儿》和《男人们的大和》,细心人会发现,大和号的士兵和公孙杵臼一样,都是决心用自己的死,去换亲人朋友的生。然后由亲人朋友努力完成他们未了的信念。赵氏孤儿活下来,并报了仇,日本人想怎么样?他们没明说,但地球人不知道?
看到这里,大家都能明白。日本人所谓的“武士道”和“士道”精神,其实都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义”的精神的盗版而已。但是,它这个盗版,做得很漂亮,很实用,还能拿出来唬人。
盗版敢唬人,敢堂而皇之的满大街吆喝,说自己是正版。为什么?因为,曾经的正版,已经不见了,死亡了。
中国人传统的“义”呢?在哪里?
山雨来去
05年是二战胜利六十周年,各国拍了许多电影纪念它。日本人也凑热闹,拍了部战争片《男人们的大和》。其寓意模仿中国的京戏《赵氏孤儿》,结果轰动全日本。如果您想知道日本人对二战失败的真实态度,很有必要看看这两个片子。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是中国春秋时一个真实人物,其人其事催人泪下,被后人写成戏剧《赵氏孤儿》。后来,甚至流传到国外。1755年被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改编为歌剧,被诗人、剧作家歌德称赞为“结了晶的人性”。
故事讲战国晋灵公时,有个名门大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满门抄斩。只有刚出生的赵氏孤儿,被门客程婴救出。但被屠岸贾听说,于是下令追杀,要斩草除根。
走投无路的程婴,找到赵氏的一个退休门客公孙杵臼。两人决定,用程婴的亲生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然后,程婴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屠岸贾信以为真,派人搜出婴儿杀死,公孙杵臼大骂屠岸贾后自杀。屠岸贾心事已了,收程婴为门客,把他的儿子(就是赵氏孤儿)当作义子,教他武功。
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知道真相后,杀屠岸贾复仇,后立赵国。
我记得,当时有段被后人非常推崇的对话。公孙杵臼让程婴把儿子留在自己家,然后去屠岸贾那告发。可程婴担心,这样会害死公孙杵臼。公孙杵臼笑答,“救孤,易事耳。复仇,难矣!今吾取其易,公取其难也,请勿推。”这句话大意是说,“今天咱哥俩,想报答赵氏知遇之恩,救小公子性命,其实简单。但是,如果还想报仇,就太困难了!俺年纪大了,就偷懒做点简单的事好了,你拿俺送给屠岸贾吧。至于骗过屠岸贾,抚养赵氏孤儿成人,帮他报仇。这是不可能的任务,非您不可。所以拜托您,请不要推辞。”
中国有句话,自古艰难唯一死。明明是世上最难的事情,但到了公孙老先生嘴里,却轻松的不得了,好象抬抬手而已,怎不令人敬佩!
壮哉,义士!
程婴帮赵氏孤儿报仇后,向他辞别。赵氏孤儿很奇怪,说:“今天大仇得报,我正要和您同享富贵,您怎么能走呢?”。程婴痛哭失声长跪不起,将公孙杵臼的事说了一遍,说:“当年公孙杵臼牺牲自己,救下您和我,是因为相信我能帮你。现大仇已报,我心愿已了,又怎能独享富贵,抛下公孙先生呢?”
于是,起身拔剑,自刎。
壮哉,义士!
《男人们的大和》
大和号,1941年下水,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军舰之一,是所有日本人的骄傲,这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
冲绳岛,是琉球群岛第一大岛,更是日本本土的南部屏障。美国人要想占领日本,就必须先攻下它。
1945年,美军攻击冲绳岛。为了支援冲绳,保卫日本本土。大和号只携带单程的燃油,对美军发动“特攻”,也就是“自杀式攻击”。
在攻击之前,大和号上一个士兵问军官,“‘武士道’和‘士道’的区别是什么?”军官回答:“‘武士道’,就是为了信念,有随时赴死的决心。‘士道’,就是始终不渝的按信念活下去。”
后来,大和号被美军击沉,只有少数官兵死里逃生。整个冲绳战役,日军战死9万多人,仅仅只7 400人被俘。而美军伤亡高达7万余人。日本人悍不畏死的战斗,让美国人心寒,不再发动登陆日本本土的战役。依靠原子弹,解决了战争。
据说日军的顽强抵抗,还赢得一个好处。那就是二战后东京审判时,下令发动战争的日本天皇,得以置身事外。
影片里,大和号上幸存的一个军官,在别人的冷眼下,养大了十一个战争遗孤。其中一个女孩长大后,在另一个幸存的老兵帮助下,来到当年大和号沉没的地方,悼念六十年前的亡魂。
面对朝气蓬勃的下一代,和众多尸沉海底的战友,老兵痛哭失声。他终于明白,“武士道”的精神是慷慨赴死的觉悟,“士道”是选择艰难的活的觉悟。那些不惜死战的士兵,是用自己的生命,为其他国人赢得一个活下来的机会,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
结尾,他和战友的女儿欣然看着十几岁的日本小孩,独自驾船,驾着希望,驶向远方。
天际处,是一轮朝阳……
比较《赵氏孤儿》和《男人们的大和》,细心人会发现,大和号的士兵和公孙杵臼一样,都是决心用自己的死,去换亲人朋友的生。然后由亲人朋友努力完成他们未了的信念。赵氏孤儿活下来,并报了仇,日本人想怎么样?他们没明说,但地球人不知道?
看到这里,大家都能明白。日本人所谓的“武士道”和“士道”精神,其实都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义”的精神的盗版而已。但是,它这个盗版,做得很漂亮,很实用,还能拿出来唬人。
盗版敢唬人,敢堂而皇之的满大街吆喝,说自己是正版。为什么?因为,曾经的正版,已经不见了,死亡了。
中国人传统的“义”呢?在哪里?
Thursday, September 07, 2006
我国海洋权益遭邻国蚕食 缺乏主权宣示行动
我国海洋权益遭邻国蚕食 缺乏主权宣示行动
新网9月7日电
最新一期的《瞭望》周刊刊登文章说,目前中国的海洋权益正在遭受海上邻国的蚕食,如何构建和谐海洋,保护我们的正当权益,是目前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国可主张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此外,中国在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还拥有7.5万平方公里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多金属结核矿区。这些“蓝色国土”是我们巨大的资源宝库,可以建成中国自然资源开发的战略基地,能长期提供60%左右的水产品、20%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气、约70%的原盐、足够的金属,每年还可为几亿人口的沿海城镇提供丰富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专家表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陆地资源不足,海洋在接替和补充陆地空间和资源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与战略意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中国的海洋权益正在遭受海上邻国的蚕食,如何构建和谐海洋,保护我们的正当权益,是目前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海洋大学干焱平教授这样认为。
干焱平分析说,中国出于和平外交的考虑,对海域专属经济区很少有宣示主权的行动,而周边国家却在积极强化控制。有的国家多次组织观光团赴南沙群岛其已占岛礁旅游,形成事实控制的态势;有的国家实施所谓的“定居”计划,不断鼓励本国国民向属于中国领土的海岛移民,旨在强化控制和行政管辖,显示其主权。钓鱼岛自古都是中国渔民避风、休渔的栖息地,目前已被日本实际控制,日方一开始还仅是反对中国海军接近钓鱼群岛,现在中方科学考察船也不能接近,甚至中国渔民也不能到附近海域捕鱼。
在此同时,珍贵的油气资源也遭到蚕食。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有关专家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南海周边国家已在中国南沙群岛海域钻探了1000多口油井,每年石油开采超过6000万吨,天然气546亿立方米;日本则试图在东海中日争议区油气进行试开采。
中海油湛江分公司是中国开发南海油气资源的主力企业。公司副总经理谢玉洪介绍说,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目前在南沙海域投入开采的油井已超过1000口,这些油井绝大部分位于南海断续线中国一侧水域,每年开采的石油超过6000万吨。记者从谢玉洪展示的南海油气勘探形势图上看到,在南海断续线中国一侧水域,已用红点标识了许多正在开采的油井,谢玉洪说,那些油井没有一口属于中国。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岩石”或无人岛可划1550平方公里的领海,能维持人类生存的“有人岛”可获得42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日本在钓鱼岛和“冲之鸟岛”的行为意图明显。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郭炳火说,如果让日本控制钓鱼岛和加固“冲之鸟岛”的意图得逞,不仅大片海域资源被其占有,中国的出海口将失控。南海的局势也复杂,马六甲困局以及南沙岛礁争端还将对我海上能源运输通道构成严重威胁。
目前,中国进出口贸易运输总量的90%左右要通过海上航线运输,战略资源如石油总量的30%、铁矿石总量的50%,需要从海上运输,但是,在中国海洋运输通道上具有战略位置的钓鱼群岛全部岛屿和南海诸岛大部分岛屿,实际控制在它国手中。其中,如果失去钓鱼群岛,东海管辖海域将所剩无几,中国南北海上运输通道将受制于人。(梁钢华 徐冰 周正平)
新网9月7日电
最新一期的《瞭望》周刊刊登文章说,目前中国的海洋权益正在遭受海上邻国的蚕食,如何构建和谐海洋,保护我们的正当权益,是目前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国可主张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此外,中国在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还拥有7.5万平方公里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多金属结核矿区。这些“蓝色国土”是我们巨大的资源宝库,可以建成中国自然资源开发的战略基地,能长期提供60%左右的水产品、20%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气、约70%的原盐、足够的金属,每年还可为几亿人口的沿海城镇提供丰富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专家表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陆地资源不足,海洋在接替和补充陆地空间和资源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与战略意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中国的海洋权益正在遭受海上邻国的蚕食,如何构建和谐海洋,保护我们的正当权益,是目前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海洋大学干焱平教授这样认为。
干焱平分析说,中国出于和平外交的考虑,对海域专属经济区很少有宣示主权的行动,而周边国家却在积极强化控制。有的国家多次组织观光团赴南沙群岛其已占岛礁旅游,形成事实控制的态势;有的国家实施所谓的“定居”计划,不断鼓励本国国民向属于中国领土的海岛移民,旨在强化控制和行政管辖,显示其主权。钓鱼岛自古都是中国渔民避风、休渔的栖息地,目前已被日本实际控制,日方一开始还仅是反对中国海军接近钓鱼群岛,现在中方科学考察船也不能接近,甚至中国渔民也不能到附近海域捕鱼。
在此同时,珍贵的油气资源也遭到蚕食。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有关专家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南海周边国家已在中国南沙群岛海域钻探了1000多口油井,每年石油开采超过6000万吨,天然气546亿立方米;日本则试图在东海中日争议区油气进行试开采。
中海油湛江分公司是中国开发南海油气资源的主力企业。公司副总经理谢玉洪介绍说,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目前在南沙海域投入开采的油井已超过1000口,这些油井绝大部分位于南海断续线中国一侧水域,每年开采的石油超过6000万吨。记者从谢玉洪展示的南海油气勘探形势图上看到,在南海断续线中国一侧水域,已用红点标识了许多正在开采的油井,谢玉洪说,那些油井没有一口属于中国。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岩石”或无人岛可划1550平方公里的领海,能维持人类生存的“有人岛”可获得42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日本在钓鱼岛和“冲之鸟岛”的行为意图明显。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郭炳火说,如果让日本控制钓鱼岛和加固“冲之鸟岛”的意图得逞,不仅大片海域资源被其占有,中国的出海口将失控。南海的局势也复杂,马六甲困局以及南沙岛礁争端还将对我海上能源运输通道构成严重威胁。
目前,中国进出口贸易运输总量的90%左右要通过海上航线运输,战略资源如石油总量的30%、铁矿石总量的50%,需要从海上运输,但是,在中国海洋运输通道上具有战略位置的钓鱼群岛全部岛屿和南海诸岛大部分岛屿,实际控制在它国手中。其中,如果失去钓鱼群岛,东海管辖海域将所剩无几,中国南北海上运输通道将受制于人。(梁钢华 徐冰 周正平)
Wednesday, September 06, 2006
Adaptive Optics
What is AO?
Adaptive Optics refers to optical systems which adapt to compensate for optical effects introduced by the medium between the object and its image.
Under ideal circumstances, the resolution of an optical system is limited by the diffraction of light waves. This so-called "diffraction limit" is generally described by the following angle (in radians) calculated using the light's wavelength and optical system's pupil diameter:

where the angle is given in radians. Thus, the fully-dilated human eye should be able to separate objects as close as 0.3 arcmin in visible light, and the Keck Telescope (10-m) should be able to resolve objects as close as 0.013 arcsec.
In practice, these limits are never achieved. Due to imperfections in the cornea and lens of the eye, the practical limit to resolution only about 1 arcmin. To turn the problem around, scientists wishing to study the retina of the eye can only see details about 5 (?) microns in size. In astronomy, the turbulent atmosphere blurs images to a size of 0.5 to 1 arcsec even at the best sites.
Adaptive optics (AO) provides a means of compensating for these effects, leading to appreciably sharper images sometimes approaching the theoretical diffraction limit. With sharper images comes an additional gain in contrast -- for astronomy, where light levels are often very low, this means fainter objects can be detected and studied.
Why AO?
Why Adaptive Optics?
In astronomy, the effects of atmospheric blurring can be avoided by going into space. However, facilities like 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are extremely costly to build and operate, and despite their expense, space-based telescopes remain relatively small. To compare HST and the Keck Telescopes, HST cost roughly 20 (?) times more to build and launch, yet Keck has 20 times the light gathering area and -- potentially -- 4-5 times better resolution.
One technique that has been developed for overcoming atmospheric blurring is speckle interferometry, in which hundreds of very short exposures ("specklegrams") are later analyzed to reconstruct the unblurred image. However, because the specklegrams must be short exposures and at the same time have good signal-to-noise, speckle interferometry is limited to imaging very bright objects. Furthermore, results can only be seen following a lengthy reconstruction process.
Adaptive optics compensates for atmospheric turbulence while the observations are in progress. In principle, very faint objects can be imaged in long exposures, provided there is a bright "reference beacon" nearby to allow the AO system to analyze the atmospheric effects. Furthermore, AO's real-time nature means that spectroscopy becomes possible on very small angular scales, and it follows that fainter objects can be studied because less of the night-sky background needs to be included in the light being analyzed.
The nuclear region of the nearby galaxy NGC 7469, with and without AO (from CFHT).
Vision science does not have any means of avoiding the imperfections in the cornea and lens in living subjects, so AO is the only option for studying living retinal tissue. Furthermore, a full adaptive optics system can compensate for micro-fluctuations in eye muscles, which means that the eye does not have to be temporarily paralyzed while under examination.
How Does an Adaptive Optics System Work?
There are several AO systems working in both astronomy and vision science, but all work in closely similar fashions.
Consider a beam of parallel light passing through a vacuum; a slice across this beam will contain some pattern of phases which will move (uniformly) at the speed of light along the beam. If the beam passes through a uniform medium, its speed is slowed but the pattern of phases still moves together. In a non-uniform medium, however, some parts of the beam are slowed more than others, leading to distortions in the uniform wavefront.
All AO systems work by determining the shape of the distorted wavefront, and using an "adaptive" optical element -- usually a deformable mirror -- to restore the uniform wavefront by applying an opposite cancelling distortion.

The most basic systems use a point source of light as a reference beacon, whose light is used to probe the shape of the wavefronts. This may be a bright star, or in the case of vision research a laser spot focused on the retina. Light from this reference source is analysed by a wavefront sensor, and then commands are sent to actuators (pistons) which change the surface of a deformable mirror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compensations. For the system to work well, it must respond to wavefront changes while they are still small; for the earth's atmosphere, this means updating the mirror's shape several hundred times a second!
Adaptive Optics refers to optical systems which adapt to compensate for optical effects introduced by the medium between the object and its image.
Under ideal circumstances, the resolution of an optical system is limited by the diffraction of light waves. This so-called "diffraction limit" is generally described by the following angle (in radians) calculated using the light's wavelength and optical system's pupil diameter:

where the angle is given in radians. Thus, the fully-dilated human eye should be able to separate objects as close as 0.3 arcmin in visible light, and the Keck Telescope (10-m) should be able to resolve objects as close as 0.013 arcsec.
In practice, these limits are never achieved. Due to imperfections in the cornea and lens of the eye, the practical limit to resolution only about 1 arcmin. To turn the problem around, scientists wishing to study the retina of the eye can only see details about 5 (?) microns in size. In astronomy, the turbulent atmosphere blurs images to a size of 0.5 to 1 arcsec even at the best sites.
Adaptive optics (AO) provides a means of compensating for these effects, leading to appreciably sharper images sometimes approaching the theoretical diffraction limit. With sharper images comes an additional gain in contrast -- for astronomy, where light levels are often very low, this means fainter objects can be detected and studied.
Why AO?
Why Adaptive Optics?
In astronomy, the effects of atmospheric blurring can be avoided by going into space. However, facilities like 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are extremely costly to build and operate, and despite their expense, space-based telescopes remain relatively small. To compare HST and the Keck Telescopes, HST cost roughly 20 (?) times more to build and launch, yet Keck has 20 times the light gathering area and -- potentially -- 4-5 times better resolution.

One technique that has been developed for overcoming atmospheric blurring is speckle interferometry, in which hundreds of very short exposures ("specklegrams") are later analyzed to reconstruct the unblurred image. However, because the specklegrams must be short exposures and at the same time have good signal-to-noise, speckle interferometry is limited to imaging very bright objects. Furthermore, results can only be seen following a lengthy reconstruction process.
Adaptive optics compensates for atmospheric turbulence while the observations are in progress. In principle, very faint objects can be imaged in long exposures, provided there is a bright "reference beacon" nearby to allow the AO system to analyze the atmospheric effects. Furthermore, AO's real-time nature means that spectroscopy becomes possible on very small angular scales, and it follows that fainter objects can be studied because less of the night-sky background needs to be included in the light being analyzed.

The nuclear region of the nearby galaxy NGC 7469, with and without AO (from CFHT).
Vision science does not have any means of avoiding the imperfections in the cornea and lens in living subjects, so AO is the only option for studying living retinal tissue. Furthermore, a full adaptive optics system can compensate for micro-fluctuations in eye muscles, which means that the eye does not have to be temporarily paralyzed while under examination.
How Does an Adaptive Optics System Work?
There are several AO systems working in both astronomy and vision science, but all work in closely similar fashions.
Consider a beam of parallel light passing through a vacuum; a slice across this beam will contain some pattern of phases which will move (uniformly) at the speed of light along the beam. If the beam passes through a uniform medium, its speed is slowed but the pattern of phases still moves together. In a non-uniform medium, however, some parts of the beam are slowed more than others, leading to distortions in the uniform wavefront.
All AO systems work by determining the shape of the distorted wavefront, and using an "adaptive" optical element -- usually a deformable mirror -- to restore the uniform wavefront by applying an opposite cancelling distortion.

The most basic systems use a point source of light as a reference beacon, whose light is used to probe the shape of the wavefronts. This may be a bright star, or in the case of vision research a laser spot focused on the retina. Light from this reference source is analysed by a wavefront sensor, and then commands are sent to actuators (pistons) which change the surface of a deformable mirror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compensations. For the system to work well, it must respond to wavefront changes while they are still small; for the earth's atmosphere, this means updating the mirror's shape several hundred times a second!
Subscribe to:
Posts (Atom)
Facebook Badge
My other blogs
